浓缩中医药千年文化 感受中医药独特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剑峰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演变史。通过本期的“医药健康游”,我们将带您畅游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浓缩中医药千年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这里不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却展示有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遗留下来的食物;这里不是陶器艺术博物馆,却陈列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这里也不是植物园、地质馆、动物园,却收藏了各类植物、矿物标本共几千种,还有真实的老虎标本虎视眈眈……
这就是浓缩了中医药千年文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简称中医药博物馆)。
在路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侧的中医药博物馆。由于当天恰逢闭馆,所以这里显得格外的安静。一件件世代流传的药用器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植药标本,一幅幅细致入微的名医图画,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疾病不懈抗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重达1公斤的马宝
在博物馆三层中药综合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附有丝丝杂纹的石头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一块马宝,直径达到11厘米,重达1150克,非常的珍贵和难得。
整个展厅的总体是按教材《中药学》中所讲授的近600种常用中药,1500余份标本,根据其主要的功能主治进行分类排列。除常用中药外,展厅中还陈列了许多贵重中药标本、动物的剥制标本和保色浸制植物标本近300种。展览以彩色图片、文字说明、实物对照为主体,使中药综合展厅内容丰富,色彩明快,错落有致。既能系统地学习中药知识,了解中药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时又能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仿宋针灸铜人
步入四层的中国医学史展厅,记者立刻被门口复原的民国时期老药铺所吸引,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都显得格外精致。
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同时以中国医学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概括了中医对生命、疾病、诊法、治疗、药物、方剂、针灸、养生的认知与实践等内容,馆内陈列设计主要以版书、图表、绘画、照片的方式再现,并配有大量相关的文物及部分雕像、模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们在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医学家在此过程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
位于展厅中央的仿宋针灸铜人,你绝对不能错过。这座铜像高1.8米左右,全身所有穴位均做有记号,构造也别具匠心,由四个部件拼接而成,分散开来可以方便搬运,组装之后立即浑然一体。据医史部主任郗效介绍,这是一具针灸铜人的复制品,是南京博物院按照清代光绪年间太医院的铜人复制的。历史上此具铜人曾经随着国家的命运几经辗转,先后于1925年移交故宫博物院,1933年春又随同第三批文物南迁,移交南京博物院。1958年又回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据说这具铜人是仿制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铸造的天圣铜人,但世事沧桑,王惟一亲手铸造的两具铜人,在朝代的更替和纷飞的战火中,最终不知去向。
漫步在中医药博物馆的展厅里,你会感悟到中医药文化的恢弘和深邃。也许汉代画像石上扁鹊行医图带有传说的色彩,但那些沙盘模型、仿宋针灸铜人、中医白铜外科用具、少数民族医药器具,以及各种医药书籍,则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崛起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当你还在为这些馆藏珍品啧啧称奇的时候,你也许还不知道,中医药博物馆已经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博物馆。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移动鼠标和敲击键盘就能轻而易举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百科全书――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一座弘扬中医药文化,以实物见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为文物爱好者和中医药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借鉴的博物馆。在这里,人们可以目睹再现的清代御生堂药铺景观,欣赏御生堂珍藏的数千件珍贵中医药文物,了解神农、扁鹊、华佗、李时珍以及历代医药名人,一览中华医药文化宝库的精华。从药具药械、医书医案到中药标本,上溯战国、近至现代,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藏品,向我们讲述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走进大厅,高大的门楼映入记者眼帘,中间匾额上书“御生堂”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据博物馆馆长柏杨介绍,这就是清乾隆皇帝御赐的匾额,意为:“御为普济,生乃永盛”。 此外,馆内还藏有御生堂御医给皇帝开的御药方、御医专用的呈匣、包针筒的刺绣手帕以及清代朝廷为御生堂医师赠送的贺锦。
绕过门楼,迎面是复原了的御生堂老药铺。红色棋格门窗衬着乾隆亲笔题写的黑底金字“御生堂”匾额。门前挂着木色斑驳的幌子,幌子以三角形和方形木块组成,木块上有圆形和半圆形图案,据说代表的是丸散膏丹四大中药类型。挂幌子的铁钩状似仙鹤,意为长寿。幌子最下方坠着鱼形木饰,取其谐音为“愈”。
“御生堂”鼎盛时期分号达百余家,遍及京、津、晋、冀、内蒙古等地,地方官员曾把御生堂的杏林美德作为地方吏治的政绩上报朝廷。在博物馆内,我们还能看到当年民间赠送和官方嘉奖御生堂的各种牌匾,如“妙手回春”、“神医扁鹊”、“杏林在望”“医人医国”、“功同良相”等。透过笨重的老药柜、精致的金银药器和厚厚的老账本,依稀可见御生堂当年声誉良好、生意红火的景象。展厅的醒目位置还放置着一座线条简练却生动传神的明代石质神农雕像,神农手持灵芝作品尝状。经专家鉴定,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体积最大的神农像。
在博物馆内,记者还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展品。从《内经》时代的九针、砭石到宋代的黑釉大药缸,再到明清老药铺医方广告包装,无不述说着中医的源远流长。从带有甲骨文的龙骨、汉简、给同治皇帝开的宫廷御方到有百年历史满墙的老草药标本,这些绝世珍品无不展示着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厅里的展品虽然多,但摆放合理有序,让记者完全沉浸在中医药灿烂的文化之中。诸如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针、辽代用于包针筒的手帕,有着300年历史的灵芝,清代太医院按摩器、清代医用藏冰箱等,清代名医劳徵、有“江南药王”美誉的胡庆余堂、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之首施今墨等人使用过的医案,同仁堂、鹤年堂和胡庆余堂的药目药方,各种朝代的药缸、药勺、药杵等各种中药用具。大大小小各种砭石用具,青铜质、牙质、竹质、檀香木质、黄杨木质……长长短短的针灸针具,玉针、骨针、青铜针、扁鹊针、梅花针……各种朝代的,各种质地的。还有李时珍、孙思邈的木雕像,针灸铜人像,远古时代的解剖图,各种练功的挂图,占卜的医卦,历代医药的说明书,几百个老广告,明清时期制做至今尚未开封的中药,数千件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白瓷雕花药罐,每个正面都有釉下彩书写的老药铺名称、字号、地址和药名……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中医药史博物馆,填补了国内实物见证中医药历史,全面完整记录中医药历史的空白。此外,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也是国内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系统性最强的中医药博物馆,在国际上也首屈一指。作为一个百年老号,御生堂历经数百年沧桑,实践并传播着中国的中医药传统和精髓。御生堂博物馆藏品是御生堂几代人收藏和传承的结晶,这些藏品不仅仅是中医药文物遗产,更重要的是中医药文化遗产,御生堂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中医药文化传承永序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9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