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药法》背景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在我国正式施行,这对中医药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规定的中医药发展方针进行详细解读,并对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探索,发现目前传统中医培养模式暨师承教育多以实践教学为根本,更贴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存在着知识结构与认知思维的局限、培养对象规模过小、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而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暨院校教育具有普遍性强、分科细、开放性强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忽略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培养周期与培养质量不成正比、基层中医药传承后继无人的现实困境,为解决两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师承教育融合院校教育的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途径,并从生源、培养对象、培养环境、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五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 中医药;《中医药法》;人才培养;师承教育;院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5(a)-0066-05
  [Abstract] At July 1, 2017, the Chinese Medicine Law was formally implemented in China,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Firstly, this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oli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pulated in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thes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teacher-to-teacher education are mostly based on practical teaching, which is closer to the training go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however,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imitation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thinking, the small scale of training objects and the uneven quality of training objects. Furthermore, the modern training mode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and college education have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ality, fine division and opennes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the practical predicament of separat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from practical teaching, neglec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heritance, disproportionate cultivation cycle and quality of training, and no successors of Chinese medicin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wo training modes of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ways of training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to-teacher education and college education, and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from fiv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training objects, trainin environment,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and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Law;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education
  中醫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临床经验,是从古至今历代医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全国人民热烈期盼中医药事业能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医药发展事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医药的未来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1]。在中医药发展的事业当中,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才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兴与衰[2]。中医药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为谁培养人?又要怎样培养人?这将是所有中医人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问题。《中医药法》的颁布正是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各种疑问,做出了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极强的说明。本文就是依托于《中医药法》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简要考量。   1 《中医药法》中规定的中医药发展方针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宗旨于、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针,《中医药法》中的第3条指出,中医药事业要着眼于其自身发展规律,继承与创新两手同抓同硬,坚固文化堡垒,发挥特色优势,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手段,推进理论与实践互融互通,互促互进。
  1.1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利用中医手段诊疗疾病,讲究的是因症施治、辨证论治。中医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大量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实践累积使其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医疗行业的独特发展过程[3]。因此,中医药人才培养不能一味的采取与西医相同的发展模式,应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建立符合其发展特点的政策制度,这样才能顺其道而行之,使中医药事业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1.2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医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能够得以传承至今,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们的共同努力,但继承传统的同时,时代却在飞速发展,为了跟上现代化步伐,中医药事业又需要不断的开拓创新[4]。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战略上的两大永恒主题,传承的是根基,创新的是动力,传承创新互助互推,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1.3 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从字面上理解,是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从含义上来看,是指在建设健康中国目标驱使下,将中医药的思想理论、实践经验与西医药的理论知识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用、实效、实际的新医药学。
  2 国内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中医药法》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说明了人才培养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5]。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种:以师承教育为代表的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和以院校教育为代表的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2.1 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中医药学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西医的教育模式——师承教育,也就是师傅带徒弟。此形式偏重于传授中医药专业知识,突出强调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对于师承教育,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课堂教学融入于临床实践之中,理论传授自然而然与临床实践融于一体[6]。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互促互通,培养了其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从而使师承教育更贴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7]。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凸显了一定不足:一是知识结构与认知思维的局限。师承教育在针对性强的教学优势基础上往往受门户学派的影响,学生仅仅接受的是师傅一家的教导,重一家之言,而非融会贯通,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知识面过于狭窄;二是培养對象规模过小、质量参差不齐。师承教育由于其个体化特性,难以大规模地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受师傅的个体化影响,其学术思维、教学内容、行为方法等差异也会导致培养对象的质量差异[8]。
  2.2 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到现代,主要以学院分流、专业分流的院校教育为主,相比较师承教育,具有普遍性强、分科细、开放性强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平台也相对丰富,并且以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也更容易保证人才培养规模[9]。这种已被当今社会广泛接纳的院校教育模式,存在其优势和特色的同时,也有着不足之处:
  一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为独立的两个阶段。目前中医药院校多是遵循着以课堂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实践课程要多得多,虽然在培养过程中也结合临床实践,但仍未真正把实践放在与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10]。除此之外,两者在时间空间上也存在脱节,多数院校学生在进行了两到三年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才进行临床实习,并且实习课程安排并未与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设计,导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仅仅做到了表面上的结合而非真正的互融互促,间接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有所限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了我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但对于中医药事业来说,这种以扩宽知识面、融合现代化为培养重点的教育方法,存在其前瞻性的同时往往也存在一定缺陷。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价值观念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深邃的哲学理论、深厚的知识底蕴、深沉的人文情感都具有极富文化气息,但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忽视日趋严重,弱化了的中医思维、异化了的中医学术、退化了的中医技艺、淡化了的中医优势,这些令人捶胸惋惜的情形比比皆是[11]。如随着疾病的检测手段愈发科技化,“看指标治病”的情形屡见不鲜,这导致了中医传统诊疗手段——望、闻、问、切的弱化。同时,部分中医药院校在安排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仅重视现代学者编写的中医药教材的讲授,忽略了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将《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课程列入选修课范畴,课时占比极小,更有甚者未开设相关课程内容[12]。
  三是培养周期与培养质量不成正比。现阶段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都是到进入大学才开始接受中医药知识的教育。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学懂弄通,必由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而成,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学习时间较短且经验尚浅,难以达到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培养出优秀中医药人才的目的[13]。此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匮乏,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监管和评价机制尚不完善,也是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
  四是基层中医药传承后继无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得农民群众多是选择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就近就医,而乡村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欠发达,加之工作环境差、薪资低等原因,很难引进高端中医药人才,这使得中医医师的配备不能匹配当地农民的需要,导致农村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处于落后状态,面临着乡村地区中医药传承后继无人的现状[14]。   3 中医药法背景下师承教育融合院校教育的提出
  《中医药法》中第三十三条提到“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这项规定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时刻将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作为主导思想,真正承继我国中医药文化中的根脉主体,加强其内涵建设,做到传承与创新并举,巩固与发展共施,理论与实践相融,以期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对此发表言论:“中医药的發展关键是人才,怎样建立起以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为主体,同时通过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等形成终身教育,并把师承教育贯穿在全过程当中,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是我们积极探索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纵观传统的师承教育及现代的院校教育,两者均存在自身优势和缺陷,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扬长避短,发挥最大资源优势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之路的终南捷径[15]。
  3.1 生源角度
  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想要学精学细更是难上加难,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将眼光放长,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从娃娃抓起,从老百姓的生活抓起,做好中医药文化熏陶工作[16]。《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要求,要将中医药基础知识融入到中小学生理卫生课及传统文化课当中,这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固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中医药院校也可尝试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扩大自主办学规模,成立师承试点班,招收一些具有中医世家背景、对中医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3.2 培养对象角度
  师承教育之所以能成为古代中医药教育的主要传承方式,其优势在于因材施教[17]。现代中医药教育改革也应发挥此优势,这要求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特点,按特质区分学生类别,辨证论治,制订不同特质学生的不同培养方案,强化师生交流平台建设,通畅师生交流渠道,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理念、实际需求提供丰富途径,积极探索融入师承教育优势的当代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3.3 培养环境角度
  中医药是在实践的不断积累中诞生的产物,中医药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应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场地和教学设施,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同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要依据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科室轮转方案。
  3.4 课程体系设计角度
  《中医药法》的第三十四条从课程体系设计的角度对中医药学校教育做出了明确要求,该条指出中医药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修业年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等方面入手,使中医药教育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体现出中医药学科特色,为社会输出中医药特色人才。中医药最突出的学科特色就是其极富智慧的哲学理念和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培养中医药人才应该重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基础,以提升学生中医药专业素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牢牢坚守住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形态阵地[18]。优化课程结构,加大中医经典课程的课时安排,调整中西医课程比列,注重中医经典与现代医学间的融合互补,适当减少单纯理论授课的占比,强调师生互动,鼓励以生动典型医案分析为切入点的临床思维引导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临床实践能力[19]。以中医药人文属性为着眼点,不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对《中医伦理学》《中医文化学》《中国医学史》等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讲授,探索开设医哲、医儒及医德等人文气息浓厚的特色课程,使学生从文化根脉处继承发展中医药[20]。
  3.5 师资队伍角度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对教师们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能在教学过程中熟练的运用临床案例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们还需要提升责任感,发挥导师的指导与教学作用,加强师生交流[21]。充分利用当地名医名师资源,聘请名老中医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临床教师要以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传授临床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于学生临床思维的树立。
  3.6 人才应用角度
  《中医药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表示“国家加强对中医医师和城乡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大多数中医药人才不愿意去基层工作,这导致了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极度短缺[22]。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乡村卫生机构等,应加大定向人才培养力度,拓宽基层人才输送通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同时,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条件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增加基层中医药工作者薪资待遇、福利保障等,多渠道吸引中医药人才为基层中医药事业努力奋斗[23]。
  4 小结
  《中医药法》的出台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完善的教育模式,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国家、高校、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努力。目前中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都具有其自身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均无法完全独立满足现阶段对中医药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两种教育模式融合下手,勇于创新,不断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医药人才的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冰.《中医药法》颁行背景下的中医药教育若干问题浅析[J].医学与法学,2017,9(5):53-56.
  [2] 范铁兵,朱晓博,顾东黎.中医医院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 26(20):35-37.   [3] 岳远雷,赵敏,司婷.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研究——兼评《中医药法》相关条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94-96.
  [4] 王志辉,刘青萍.特色高端复合型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8):9-13.
  [5] 俞超芹.中西医并重,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对《中國的中医药》白皮书的思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7, 38(5):529-535.
  [6] 李和伟,王启帆,付宇,等.《中医药法》视角下有关中医师承教育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7,58(21):1882-1884, 1890.
  [7] 李娟,廖翠平,张彬良,等.《中医药法》背景下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2):17-18.
  [8] 刘晓刚,樊敏,保晓美.论目前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J].现代养生,2016(22):169.
  [9] 司建平.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6):460-462.
  [10] 张敏州.传承联动创新,培养中医药特色复合型人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2):135-136.
  [11] 苏剑一.期待《中医药法》补齐人才短板[J].中国卫生人才,2017(6):10-11.
  [12] 李鑫辉,何宜荣,苏丽清,等.中医经典传承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9):11-12.
  [13] 樊云,胡利兵.浅析师承教育对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4):81-82.
  [14] 胡本先.基层中医药发展亟须完善人才梯队[N].中国中医药报,2015-8-20(03).
  [15] 张夏炎,顾伟,陈喆,等.中医师承与院校教育结合的新模式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188-189.
  [16] 侯卫伟.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理解《中医药法》依法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6-13.
  [17] 罗强,宋敏,郭钰龙,等.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5,28(2):47-49.
  [18] 辛静.医教协同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8(1):34-35.
  [19] 李新路.近代以来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嬗变与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0] 瞿筱逸,沈雪勇,王静.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德国美因茨大学交流项目为例[J].中医药文化,2018,13(4):74-80.
  [21] 韩永光,牛乐,彭新.《中医药法》的实施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8,5(32):12-13.
  [22] 刘江亭,李慧芬,李振阳,等.简析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 27(11):47-48.
  [23] 翟双庆,焦楠,王维广.师承+院校教育打造人才成长新路径[J].中国卫生人才,2018(8):22-25.
  (收稿日期:2018-11-22 本文编辑:苏 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50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