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兰君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新形势 金融风暴 建筑工程造价 管理与控制
  
  1 前言
  众所周知,前两年,也就是2007年春季至今,源于美国次贷风波的金融危机在经历流动性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利率市场危机和美元地位危机几个阶段后,迅速演变成一场国际性的金融海啸,给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并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危机已从局部蔓延至全球。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也明显增多,这场危机至今仍未见底,全球经济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笔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进行初步分析。
  2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不重视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决策阶段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影响极大,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目前在投资决策阶段普遍存在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不够,对方案所需的投资和投资效益不能够作出估算和评价,对于项目是否可行、应采用何种建设方案,然后根据项目决策,优化建设方案的基础上普遍都存在忽视,而往往把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算细帐上。
  2.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严
  设计阶段是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设计人员似乎只对设计工程的质量负责,对工程造价的高低不太关心,以致无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编制初步设计概算,起到控制总造价的作用。
  眼下,在施工阶段还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虽然出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难免出现施工图在会审中或在施工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要求设计部门严格把关,避免先干后变的状况,也是避免工程造价超概算的发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合同管理,保障发包方与承包方平等互利。
  2.3工程造价的形成缺乏市场机制
  当下,建筑业的招投标制虽然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在计划价格的基础上实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施工单位的自主报价。因为招标信息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建筑市场缺乏公平竞争性,严重影响了工程造价形成过程的合理性。所以,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一定要以市场为取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最后建立以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
  2.4材料价格的调整不适应市场的变化
  众所周知,建筑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物质基础,其费用是形成工程造价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定额文件不断加以调整,这种用行政手段调整的滞后性、局限性、单一性远不能适应建筑产品和市场的变化,致使材料预算价格与市场价格反差越来越大。
  3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相关措施
  3.1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
  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事实上,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必然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工程规模和项目内容上准确反映设计意图,主要工艺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要优化,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
  3.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新形势下,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在降低和控制工程造价上下功夫,必须树立经济核算的观念,克服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和脱离国情的倾向,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以保证有效地控制造价。标准设计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使工艺定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材料,使施工速度加快,既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又能降低工程造价。据统计,采用标准设计一般可加快设计进度1~2倍,节约建设投资10%~15%以上。
  3.2.1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中,一定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总平面图设计、工业建筑的空间平面设计进行分析对比,这两方面的设计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施工及投产后的生产、经营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3.2.2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顾名思义就是按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以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应密切配合,严格按照设计任务书规定的投资估算做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在降低和控制工程造价上下功夫,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及时地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对比,反馈造价信息,能动的影响设计,以保证有效地控制造价。
  3.3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是招投标工作的延伸,是合同的具体化。它的特点是周期长、控制面广、费用支付点多、资金密集流动,大量投资资金通过施工环节不断物化,最终形成固定资产。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的特点,工程实施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费用。
  (1)制定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定期进行工程造价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2)加强甲供设备、材料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甲供材料必须坚持以大渠道供货为主。在自行采购时,由相关方共同参与,坚持货比三家,力求质优价廉。设备、材料进场验收如有质量问题,现场施工代表及施工单位有权拒收,以达到保证质量、节省投资的目的。
  (3)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管理
  工程开工前,应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案,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和组织,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4)加强设计变更和签证的管理
  建设单位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规范设计变更程序,若遇有重大设计变更和签证,总造价突破设计总概算时,必须报原审批部门审核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设计变更和签证要统一编号、准确及时。
  3.3.1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
  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在施工图设计中产生漏洞,应消灭在开工之前。更要用先算账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3.3.2严格审核工程施工图预算
  施工图预算的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核对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预算项目有无遗漏,材料价格是否过高等因素。结合施工图设计的进度计划和现场施工的实际进度及时核定施工图预算,对于预算超出相应概算的施工图设计部分,要加以详细分析,找出原因,并及时与项目负责人通气,调整或修正控制目标,对工程造价实施动态控制,使投资控制在原计划之内。
  3.3.3深入现场,收集和掌握施工有关资料
  在工程施工阶段,审价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经常与监理、总承包方及施工人员进行座谈,并为最终的工程总结算提供依据和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3.3.4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
  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是建设项目造价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负责人,具有工程计量审核权、支付工程进度款审核权和工程造价审批权,工程监理的作用不能仅仅满足于通俗意义上的旁站监督,而应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督管理,贯穿于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阶段。
  4 改革传统的项目建设组织方式
  眼下,业主作为投资者,往往不具备直接管理工程项目的能力。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机构,受业主的委托,协助或代表业主组织工程项目的实施。改革工程咨询的取费方法;提倡对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总承包。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要依法进行,尤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更应加强法制建设。(2)深化改革,协调管理,重视项目前期造价控制工程造价管理是全过程的,必须加强相应阶段各部门的工作协调。(3)建立、健全约束机制,规范业主行为,建设工程的整个过程离不开业主的参与。(4)规范中介服务,促进良性竞争为适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对那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高度专业化、功能完备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强管理,使它们为工程承、发包双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5 建立市场价格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管理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制订全国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按照竞争策略的要求自主报价,业主择优定标,以工程合同使报价合法化,施工中出现与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不符合的情况或工作量,据实索赔,调整支付,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动态管理。
  6 完善工程造价中介咨询服务体系
  新形势下,由中介机构确定工程造价,定期发布人、材、机的价格及价格变动指数,预测有关价格走势,到工程决算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并承担法律责任,使工程造价管理真正纳入市场化轨道,最终形成以业主、中介咨询机构和承包商为建设市场主体的格局。
  7 结语
  概而论之,在当前金融风暴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自始至终作用于施工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完成,为企业的经济利益做好基础工作。并应站在项目全局的角度,为项目整体投资效益着想,努力探寻降低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嫜文,黄荣校.论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J].山西建筑,2005,31(3):153~154.
  [2]邱筱芳.建筑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J].科技成功纵横,2006,(3):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2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