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书通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 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 、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喜欢上、乐意上语文课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 乐园
一、结合教材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对一件事产生兴趣,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 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 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 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 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当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 《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 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美味可口的野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 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就不难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这一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
二、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兴趣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 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我在上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时,要求学生搜集表现母爱的成语、故事、影视剧、诗歌,学唱歌颂母亲的歌曲,准备母亲年轻时和现在的照片并作以对比,采访母亲,了解母亲的心愿、理想、追求等。这些准备工作不但需要学生结合学校生活,还要深入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生兴致勃勃的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展示时,学生们争先恐后,掀起了课堂高潮,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原来就在生活中。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 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若能长期操作,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有着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作为老师应多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的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情景。
在课堂上创造情景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我在上《核舟记》中“ 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回顾整堂课,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异常活跃,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运用多种教法,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学生也不大喜欢读说明文。为改善教学效果,我在上《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了查字典比赛、绘制故宫主体建筑简图、“我来当导游”、设计解说词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此外,语文教学中还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 标。
五、教师激情投入,渲染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 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 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 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高尔基的《海燕》一文的朗读指导课时,我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听读的同时想象暴风雨来临前大海上的情景,想象在这个背景下海燕飞舞的雄姿、热切的呼唤,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对海燕这一形象的热情赞颂。教师入情入境,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 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 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 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试想,如果演员不管演什么角色,都是一个表情一种腔调,那他的演出怎能吸引观众?因此,教师的情感投入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3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