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与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淑丽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由此,我们必须多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运用学生们的强烈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产生新的感受,启发想象,获得趣味。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把作文看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同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平时注重引导积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这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途径。课文讲完以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释放情感,在读中明意、读中感悟、读中吸收,并把好词、段,积累下来,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也就充实了。比如:在教完每单元“语文天地”后,就让学生以后在习作中能把成语或名人名句运用上。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在习作中有滔滔不绝的感受,从而找到乐趣,提高习作能力。
(2)指导学生搜集文章,变为自己的“作文集”。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教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这样让学生们自己去搜集、积蓄材料,既培养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质量,从而提高了习作能力。
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写作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同时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等等;观察社会各阶层人和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退休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营业员服务周到,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同学之间友爱帮助等等;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观察激起学生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有一个思维过程,就是先在脑海里想出将要表达的内容有几个方面,怎样安排好表达的先后顺序。比如:要求学生写出熟知的水果,先在心里想到要写出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等几个方面,可以按“形状――颜色――吃法――味道”这样的顺序,再一样一样思考怎样写,学生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拿出葡萄让学生观察,学生们很快将葡萄的颜色、形状、吃法、味道通通地抖出来,并不费多少气力就一气呵成,使学生对写作的对象保持思路连续、完整、清晰。乘着这个兴头,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先从总体上检查自己的作文是否已把葡萄四部分都写到了,接下来一部分一部分地检查,是否写清楚?是否用词不达意?哪些地方的内容该写得更具体、形象一些?该改的改,该添的添,该减的减,集中精力进行修改。这样,绝大部分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没有太大的压力,既能够按要求完成作文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习作质量。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入作文主题。如进行写人作文的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那么在作文之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夸――”或“我佩服他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去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能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的兴趣,又有可能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在记事方面我们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世界之最”、“著名风景区导游”等等,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心里有说不完的话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才华得到展示,从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习作能力也随之提高。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怀着真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对生活的中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对环境事物、时令变化、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有条理地观察、体味,及时记录其颜色、气味、冷暖、态势等等。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这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由此,只要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素材进行不断的思考提炼、加工整理,从中挖掘生动的瞬间,就能使笔下的生活充实、人物鲜活,写出来的文章就别具特色、真实感人。
三、注重学以致用,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实际及时指导,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其习作能力
(1)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激发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的能力,同时进行习作训练。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另外,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补充或扩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插图是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形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巨大痛苦都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的,那么邱少云的心理感受会怎样,可引导学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填补一些空白,设置整体形象。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画下几种不同的小动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想象出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进行口述表演,这样激起学生的童趣,他们的想象力会更活跃。或者随便写下几个词语,让学生编上一段故事,用上这几个词语。这类填空白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它需要放眼于课文,更需要放眼于课外;它重视学习,更注重应用;它注重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注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它强调读写,也重视听说;它讲究方法,又似乎没有定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达到很好效果。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如《三月桃花水》是一篇描写春天美景的文章,在教完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自己所感受到的春天景色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如学到《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古诗,那就引导学生们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学完后布置一作文题目: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你的爸爸与妈妈(或亲人)到外地工作了,请你写一篇表达自己对亲人思念的文章。习作之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思念亲人的诗句、优美的语句等等,以便于习作中的运用,这就不让学生们觉得无话可说、语句生硬了,也可以让学生找到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总之,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加大作文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消除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障碍,善于激发他们浓厚的习作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