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帆

  摘要:目前,许多省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好一课的重要的前提条件,而这就离不开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放在不容忽视的地位了。
  关键词:阅读能力 课前导读 课外阅读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一、抓好课前导读
  课前自学文本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学生的预习能初步把握课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这个环节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比如批注法、摘录法、剪辑法等,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示范,在让学生实践。
  二、抓好课堂阅读
  课堂阅读是为了具体分析课程的知识架构,把握重难点,所以能否抓好课堂阅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现在的高中生往往不愿意关注过去的事情,而这和历史学科恰好背道而弛,那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为关键了。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影片资料、探索性的问题等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中来。如必修三专题七第一课《危机笼罩下的俄国》,教学中先放映“19世纪初期的俄国”资料短片,在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是危机笼罩的俄国?都存在哪些危机?为什么会产生危机?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求知欲望马上就会被激发起来。
  其次,组织研讨促阅读。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抓好课外阅读
  在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后,实践是提升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了。这需要引导学生课外多读书、读报、读杂志、读网络文章等。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整理好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到许多课外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同时又在阅读中锻炼了能力,一举多得。
  总之,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更不能急于求成。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思路,从高一做起,引导学生重视这一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