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导平
[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系统传授专业知识上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让知识构建模型化,让教学多元化,让节奏快速化,让提问梯度化。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模型化 多元化 快速化 梯度化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系统传授专业知识上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教改在课堂教学层面上的聚焦点。那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高效教学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课题。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有关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一、让知识构建模型化,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要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有效掌握知识,而且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比如:DNA双螺旋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本人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模型建构,不断探究,主动构建生物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必修2《遗传与变异》模块(人教版)“减数分裂”的教学。本节如果直接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点呈现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染色体变化的本质特征。我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各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出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最后用计算机宏观地展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配以文字描述,进一步建立起思维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把减数分裂过程中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加以抽象、概括,主动构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使课堂充满活力。
再如,对于“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模型构建的方法来分析。在学生建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引导学生分析:是否必须同种颜色表示的染色体的才能组合在一起,或者一定要不同颜色表示的染色体的组合在一起?通过模型建构学生很快就明白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能够自由组合,因此,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组成不同,但是配子的染色体数相同。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不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而且学生学会了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让教学多元化,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法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学生已不满足这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他们需要的是变化的刺激。因此,为了保持教学的新鲜感,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教学模式我认为是以实物、挂图、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工具以及结合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讲授法、学生自主学习法、阅读法、探究法等等,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就是讲授法,单一的讲授法从头到尾,没有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总觉得上课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多大意思,上课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多元的教学方法能长久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改变了“满堂灌”的方式,而是改用“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对于一些需要深层次去拓展的知识点,选用合适的材料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因为我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而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正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找寻答案,充分发挥他们的探索精神,体味到学习的成就感,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让节奏快速化,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学家梅丽尔•哈明认为,当教师在课堂上以快节奏讲述课堂内容时,学生更容易全身心的投入。采用快节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高效参与,是实施高效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教师在加快教学节奏时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快速问答训练、快速联想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课的小结阶段,我利用了3~5分钟在全班进行了一次快速问答训练,学生就本部分内容进行提问与回答。第一位同学设问,第二位回答,答完后大家给予评断,若错误给予纠正,若正确则这位同学继续给下一位同学设问,注意在这个环节中问题不要重复。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快节奏并不是一味地求快,而是运用合理的手段引发学生高参与,有较高程度的师生互动。
四、让提问梯度化,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新授课还是习题课,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但是,我们知道班级中不乏有优秀生和后进生,素质良莠不齐,如何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梯度化的提问。后进生也渴望参与回答,只是由于教师的问题远超过他们回答的能力,因此只能望洋兴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最终解决问题。那么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后进生也能顺利解决,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清楚整个班级的掌握程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确定恰当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