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实践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发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本次活动的三个片区的研讨会上,我们观看了五节研讨课、听了三十二名同志的交流发言,很有感触。我们高兴地看到了盘山县在学习、探索、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实施“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主要标志: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规范了教学行为 ;科学、民主教育思想,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贯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写作能力有明显提升。这是我县广大教师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努力的结果。下面,借研讨会的机会讲几点思考意见:
一、坚定一个信念
“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具有盘锦特色的,经过实践验证了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六步”教学模式追求课堂教学民主化,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组织教学的科学化,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一模式首先解决了“学什么”,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知道“怎样学”,最终通过自主测评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学会和会学的问题,在相互合作、相互探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培养。因此说“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深入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需要,它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并经过四年教学实践验证了的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我们应该大胆地、自信地、科学地和灵活地运用这一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使之丰富和完善,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二、注意三个问题
1、加强模式构建理论依据的理解与把握。2、实施模式要科学设计教学流程。3、实施模式不能抹杀自我教学个性。因此我们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做到在理性上科学认识,在心态上冷静包容,在行动上科学改造。
三、克服四种倾向
1、克服教学模式化、形式化的现象。
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在使用“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上有机械套用模式的操作流程的现象,使课堂教学变成僵化的几个模块,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是艺术,不是演戏作秀,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科学灵活调控教学环节,合理施教。评价课堂教学是看学生参与程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如何和花样的多少。
2、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有的教师仍然扮演导演的角色,按自己的课前预设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学过程也完全是按照教师课前的预设而展开,致使完整的知识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形成。
3、喧宾夺主现象时有发生。
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新颖性,但教学中频繁使用多媒体会冲淡教学重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重视开发当地的校本课程资源,但利用课程资源不是越多越好,要适时适量。教科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使用时合理调整、因地制宜删增内容,在教材框架内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
4、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草率有浮夸现象。
教师的评价有其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教师常用“你真行”、“你真棒”、“回答非常准确”之词来评价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应当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还一味地无原则浮夸,时间长了,这种评价也失去了激励的功能。
四、实现二个转变
1、实现教师角色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角色经历了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科学文化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新课程标准启动,教学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不在是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激励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1)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有人说“课堂是师生交流的殿堂”,我认为首先应是师生交往的现场,是师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若使课堂变成生活的乐园,取决于课堂上师生的合作。因此,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问题,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得平等、主动参与的意识,在获得理解、支持、帮助和鼓励的同时与学生一起走出学习的困境,获得更多的欢乐与成功。另外,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由课程的接受者、践行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课程管理权利的下放,彰显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课程编制从权威、垄断走向民主开放;课程决策的多元化,校本课程将改变由行政当局、科学专家规划、设计课程的体制,吸纳教师、家长、利益集团参与课程决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如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相互渗透与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显隐转换等。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为综合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奠定了基础。这一趋势对教师而言,既是个体创造性发挥的机遇,也是对个人学识、能力的挑战。从这一意义上说,校本课程编制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科目。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为新课程的开发和改进献计、献策、献力。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藤豪斯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理论。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才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
(3)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不是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评价、奖励要公平、公正、公开,随时审视、随时修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教育因美而精彩,教育因爱而永恒,校园应该成为教师修师德、练师能、创师业的舞台,成为学生“人人都是才,人人都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的实践天地。教育者应当了解学生发展的状态和时机,及时促进其当下发展,对学生教育不是强制灌输、拔苗助长,应是潜移默化、顺势而导、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
2、从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构建学习型社会,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教师首先应成为学习型教师。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理念是教师教育的基石和精髓。教师应增强学习意识,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文化知识底蕴,为教学实践服务。教师应增强研究意识,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和校本研训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人员的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总之,经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提升理论,使经验型教师成为名师和专家型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2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