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生活情境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晖

  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关注联系生活情境,在教学设计中,要怎样才能使情境的生活性与有效性有机统一。达到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8年1月号中两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都非常关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都设计了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在具体环节的设计中,就对生活情境有效性的关注而言。两份设计显示出不同态度,生活情境的有效性指的是在教学中创设的生活情境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会碰到的(或有可能碰到的),当然不排除对情境作一些教学法的加工,比如童化、简单化等。
  设计一 引领学生欣赏照片(最后定格在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的照片画面),老师想把这两张照片的四周围上一圈漂亮的丝带,你们帮老师估计一下哪张照片用的丝带长些?并让学生思考能证明谁长、谁短些的方法,比较“两张照片需要丝带的长短”,其实就是要比较“两张照片的一周的长”,也就是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张照片的周长,(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二 第二次龟兔赛跑,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地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地跑一圈,”(电脑显示:小兔、乌龟在两块形状不同、长度相等的草地上准备比赛的画面)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长度比乌龟的长!”教师指出:小兔和乌龟绕草地跑一周的长,就叫草地的周长,再问学生:你有没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教师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思考 虽然在导人新课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导人新课的情境与要探究的知识之间是否有着必然联系,同样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第二个设计,三年级的学生也许不会敢于直接向老师提出意见,但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心里肯定会奇怪:既然是赛跑,为什么在两块形状不同的草地上比赛呢?跑同一块地不是更方便、更简单?为了方便导人教学内容,老师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找出两块不同形状的地,弄得兔子有了意见,学生有了做题的麻烦,这个情境人为编造的痕迹过于明显,不是一个有效情境,相比之下,设计一中给照片围丝带。新知与情境的联系就非常紧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情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看设计二中的练习题:
  小小设计师,电脑屏幕显示一道题:我们学校有一块空地,准备建一个花坛,谁能帮学校设计一个周长为24米的花坛,谁就能获得小小设计师的称号。
  我们不由得会思考:设计一个确定周长的花坛,这种问题的现实性到底有多少?这个开放题本身挺有意思的(当然,由于本课的主题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故将设计的图形限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将更有利于突出重点,事实上,开放题并不是条件越宽松,答案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让我们绞尽脑汁的问题并不是条件宽松的、答案多样的问题,往往恰好相反,条件苛刻,答案难寻的问题更能激起我们的思维火花),但从现实情境的有效性角度看,由于现实性不够,很难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生活情境的有效性,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徐 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8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