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创生作文现状剖析及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岳金慕

  小学生写作水平令人头痛由来久矣!翻翻学生的作文,许多人纷纷指责什么“高耗低效”;什么“词不达意,胡言乱语”;什么“空洞无物,了无创意”……作文教学已成众矢之的。社会上已是怨声载道,教师们也是举步维艰,学生们更是苦不堪言。作为―名语文教师,笔者时时追问自己:小学生作文现状如何?弊端何在?对策何在?
  细细省思与剖析,笔者认为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如下缺失:作文教学极其薄弱。不少老师对作文教学的本质认识不清。教学策略不当,缺乏方法,至使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和害怕。学生作文雷同、重复、虚假、空洞现象严重。
  经过较为细致全面的分析,认真寻绎其原因,显而易见,是由方方面面的因素聚结而成的。
  一是作文教学顾了形式忽视内容。传统作文教学观往往认为,阅读过程首先是接触语言,然后领会思想,而作文的过程正好相反,有了思想内容再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必须有一定的表达方式。一定的结构方式,一定的修辞方式。这一重思想、重形式的方式,虽然有一定效用,但如果不能避开它的弊端,一味地强化这种“逆操作”,就会迫使学生不知不觉陷入作文从形式人手而不是从内容人手的误区。
  二是顾了演绎忽视创生。教师总是先拟题,讲解指导,学生再“依葫芦画瓢”,是一个演绎过程。如《一件我难忘的事》,总是先审题,“一件不能两件”,“是我不能是别人”,“写事不是写人”。“要体现难忘二字”等,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去演绎思路,演绎材料,演绎文章。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类指导激不起学生兴趣,限制了学生思路。压抑了学生个性。
  三是顾了讲解忽视了练写。作文课上,教师“君子动口不动手”滔滔不绝,唱独角戏,占去作文课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待学生提起笔来练写,已几近下课。学生的练写只能在课后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失去了许多当堂练习、当堂指导的机会。
  四是阅读体验和思索不足不深。阅读史是个体成长的心灵史。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意在于以阅读来开启学生的心扉和涵育孩子的慧根。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看,这样的安排也是用心良苦。杜甫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用心省视这句话,众多的人仅从“读书万卷”的量的角度上去理解。而究其实杜甫先生可能更侧重强调“读破”之意,而“读破”也不是说读得勤连书都读破了,而是“人纸三分,人心十分”的勘破真旨之意。简而言之。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而我们的阅读则喜欢让孩子们寻章摘句且美其名曰积累优美词句,岂不知这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并要有个性化的解读。阅读之于作文的重要,其根本要义是思想情感体验的酝酿与积淀。唯有这样才:能达到“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针对上述缺失,理应积极倡导创生作文。
  创生,创造、生成之意。它以人或事物内部的生命力为动力,表现为不断的自我生成、自我变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而真正的教育,就是开创生命力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本质就是“创生”。“创生作文”就是以“创生”理念为切入点。反演绎作文而行之的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
  经过条分缕析,“创生”理念的作文教学强调作文教学要对症下药,正本清源,兴趣至上,实践第一,内容为本,快乐创生。
  
  一、葆育童心
  
  童心是天地间之大美文。我们传统的写作常秉持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正统主张,于是一提笔便严肃认真,一本正经。让童心于文字中涵泳的旨趣在庄重得近于沉重的写作心态中荡然无存。常言道,童心无忌,唯有童心才能突破假大空的模式。童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永远流溢着真的光芒、善的甘泉、美的醇醪。它具有人类的原初思维品质。我们的写作要基于童心并培植童心。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小学阶段注重想象作文、童话、儿童诗的引入。因释放童心并倾听童心,孩子的文章便时时异彩纷呈,令人有美不胜收之感。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句子充溢着灵性和诗意,真的是给人意外的惊喜。如:星星是会发光的花朵;春天用颜料染红了花儿;我听到小草的心跳……诚如鲁迅所言儿童“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童心是率性的、纯真的、自然的,书之于文就自然清新可口,耐人寻味了。
  让学生自由表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不仅能焕发主体精神,增强学生学习作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愉悦的事,因此爱上写作。当学生想写、愿写,当写作变成一种需要和乐趣时,作文才不会是一种痛苦、折磨和苦役。只有想写,才会有意识地去不断积累。只有想写,才会不断去写,在不断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及文章风格。
  
  二、生活体验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普遍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更甚者,脱离生活实际,绞尽脑汁,胡编乱造。究其缘由,是学生在写作中不懂得立足生活。不知体验生活,不会提炼生活。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是作文。如组织一次旅游活动,许多教师的习惯做法是让学生们写一篇游记。于是,孩子们一无例外地描绘如诗如画的风景,一无例外地抒发自己无比热爱之情。对某些孩子而言,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足为奇,可是,全班几十人不约而同。一无例外地这样写则实在是大可深究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着眼于每个孩子的不同的生活感受和心理体验,难怪学生的作文写得大同小异。毕竟,世界是多彩的。人心是多样的。体验是多元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用自己的“心眼”来观摄生活并且写自己体验的生活。笔者曾在―次学生们旅游之后,引导孩子们根据体验自由抒写。结果,这次的旅游在学生们的笔下显得意趣迥然:有描写风景的;有写自己走不动但坚持到底,最后回来时,觉得处处是美景的;有写朋友们在旅游中增进了友谊的;有写通过旅游学到很多知识的……体验的丰富,生活的滋味在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国维称“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色彩”。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写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体验。没有自我的写作,没有生活体验的写作是文字的游戏。古今中外写作史上众多的名师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倡导用生命写作――在写作中全身心地融入自我。于教师而言应营创和谐宽松、有心理安全的写作氛围,让孩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孩子在写作中获得自我生命的觉醒和深刻的成长的快乐。这些也类似于孙绍振先生所说的,写作要“贴近自我”了。
  
  三、阅读积累
  
  有人诗意地将写作喻为灵魂散发的芬芳。而阅读是美好的心旅和心源。苏东坡道,厚积薄发。写作不但需要生活的积累而且需要阅读的积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心花香自阅读来,

写作源自心香来。林语堂谈及读书之裨益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由于阅读能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淬炼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则写作就不知不觉间得以长进了。正是缘于此,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先生提出构建“书香校园”,构建“书香社会”,极力倡导学生阅读经典名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要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如一篇传统的文章《落花生》,以前我们总是让孩子们明白―个人生道理是: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可现在呢,孩子提出不同的观点了。他们认为:如果能做苹果、石榴、桃子―样既好看又有用的人才是最好的!阅读应带给孩子灵心慧眼,这是读有所得,写必有悟,写必有灵机和气运。
  
  四、快乐创生
  
  审视中小学学生作文,其最内在的弊端在于没有写作的快乐。写作是快乐的心灵漫游,是激情的呼唤,是梦幻和欣喜的归泊……而现在的学生大多对作文却很不感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快乐的写作体验,只有写作的痛苦感受。从本源意义上讲。每个人,尤其是孩子,都潜在着艺术天才、写作天才。我们的教学不过是唤醒学生心中朦胧的创作意识和被掩蔽的表达欲念。传统的作文教学相对而言过分、过早地讲求章法、规范,导致孩子们动辄得咎,束手束脚,无从下笔。我们应还给孩子写作的自由:在体裁上解放孩子,让学生自由写作;在形式上释放孩子,比如提倡“合作作文”写“小幽默”、“小笑话”、“小故事”、“图文结合”等等。建立作文生活化的理念,创办班级刊物,由每个学生轮流主办,构创写作氛围;撰写班级新闻。让学生留心身边小事;汇编班级文集,在全班交流,让学生们共享交流的快乐;改进评改方法,以激赏的眼光看待每篇文章……让学生体验写作过程的精神愉悦和创作快感,由外向的欢乐导向内在的深层的生命欢欣。写作化难为易,化苦为乐,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写作是生命的倾诉和生活的需要。
  给写作教学实施留有发展空间,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通过师生的对话、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总而言之。小学作文积弊重重。其病症在于缺少自我、缺少童心、缺少趣味。而标本兼治之举莫过于:葆育童心,读书涵养。表达真我,从而达到快乐而创生!
  
  责任编辑 梁 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