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芳

  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功利性阅读多。目前学生的阅读,大部分来自于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所选的文章都是文章中的精品,但一本教科书多则三十篇少则二十五篇的阅读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些学生即使课外做一些阅读题,看一些短小精悍的美文,也是为了提高应试成绩而读的,打上了应试的功利性烙印,这样的阅读少了很多的乐趣,有时甚至是令人厌倦的。第二,浅层次阅读多。浅层次阅读是指基本上被动接受信息,不需要对文本进行主体性建构的阅读。比如,当下流行的一些通俗化、类型化的搞笑故事、恐怖故事等,就往往造成浅层次阅读。第三,快餐式阅读多。网络、电视图像的丰富多彩让很多孩子无法移开目光。诚然,快餐式阅读能够放松身心,宣泄情感。但是如果回归到阅读本身的意义,这样的阅读未免太肤浅。因为对语言的理解,需要深度的文字阅读,语言有它特殊的表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这样的境界我们常人也许难以达到,但是面对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想办法引导学生从心底里热爱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建立正确的阅读价值体系
  阅读是人类获取各种知识、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阅读还能培养人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几乎所有的学习都要从阅读开始,包括数理化、自然科学的学习,如果没有阅读能力做基础,连题意理解都困难,别的更无从谈起了。爱因斯坦17岁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向理论物理学大师们学习。他曾回忆道:“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度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刻。”
  二、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国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这样比喻:“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尤袤将阅读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前人这种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正是今天我们很多人所缺乏的。我们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学生列出各年级的“荐读书目”。七年级可推荐阅读《红岩》、《繁星・春水》、《童年》、《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等;八年级可推荐阅读《青春之歌》、《西游记》、《老人与海》、《水浒传》、《家》、《简爱》等;九年级可推荐阅读《傅雷家书》、《牛虻》、《高老头》、《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这些书在学校图书馆几乎都能借到,在书店里也较容易买到。
  要求学生在假期里与教师同读一本书,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必须通过读这本书才能完成的作业,如:用一句话介绍这本书;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内容简介;任选十个不连贯的片段写十个点评,每个点评不少于200字;写一篇读后感等等。开学后教师必须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同学交流,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他的阅读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他们能够从别人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绝对不能走过场,甚至不了了之,如果这样,那么下次教师再布置读书之类的作业,就很少有学生能够认真去完成了。
  从初一年级开始就在班级建立小图书馆,号召学生将家中的课外书带到班级交流阅读。建立班级图书借阅制度,每学期评选班级“读书之星。”每学期组织一次古诗诵读比赛和读书演讲比赛,组织一次读书征文活动。
  三、取得家长支持,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
  现在的家长已经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获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介绍如何给孩子创设较好的读书条件,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比如给孩子在较大的图书馆办一张图书证;建议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读完后也和孩子交流读后感;尽量满足孩子购书的愿望,但购书时要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兴趣和书本内容慎重选择等等。
  四、重视文本阅读,探寻有效的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读“第一流的书”。名著当然是我们的首选。“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漫无目标地阅读,无疑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因而,读第一流的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鼓励学生勤摘录、勤记忆和勤写作。读书时一定要做读书笔记,这样将来需要用到相关的内容时才能方便找到。对于那些优美的句子或重要的内容则应该记诵下来,日积月累,则信手拈来,下笔自如。
  如果我们的学生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将获得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目光会日渐清澈、宽广。他们的生命里就会有一棵大树根植,不断生长出一片片苍翠的绿荫,荫庇一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