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迎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这为语文教学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找到了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为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质疑、求异,这是培养创新人才、启迪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一、争做创新的使者――好奇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心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事物、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对创造才能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为促进儿童好奇心的发展,教师要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和知识探索的变化情境,要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找到答案。
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电教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比如学习《回声》一文,上课伊始放一段有关“回声”的录像,学生在初步感知了回声后,好奇便接踵而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借机提出:大家想不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形成的呢?带着好奇,带着探究,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课文。不仅懂得了有关回声的科学知识,还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大自然中还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他们去揭示、去破译。
二、挖掘创新的源泉――想象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的确,想象和创造力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例如,飞机设计师根据海燕的躯体特征将机身设计成流线型,鲁班从观察一棵小草到锯的发明,都是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有效结合。在小学语文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
1.指导看图,激发想象。
借助图画和语言文字,在脑海中浮现出比图上更具体更丰富的画面。看了画中人,要想象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特征和思想感情。看了画中景,要让静画变动画,无声变有声,并结合课文描述,把画外景与画中景联系起来,缀串起来,在脑中过电影,从而品味景物之美,陶冶爱美情操。
2.品词析句,激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作者的文字提炼工夫炉火纯青。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味、欣赏好词妙句,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大有裨益。如古代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毛泽东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都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在脑中勾画出景物的形象、色彩、气势等,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从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词句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3.续编故事,激发想象。
挑选一些故事性强,且具有较大想象空间的课文,让学生续编故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创造中丰富想象,反过来,想象又促进创作顺利进行。
三、打开创新的钥匙――质疑
不满足现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这都是创新人才的共同特征。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源于“疑问”。“疑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多质疑。教师不要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影响教学过程。特别是对那些有开拓性的、价值较高的问题,更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难获取知识。当然,解决疑难要把独立思考、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结合起来,使其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获取创新的灵魂――求异
所谓求异,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之所以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田忌赛马》中的孙膑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他们的思维有异于常人,也是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得到了较好发挥的体现。应该说,创造性潜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孙膑”会脱颖而出,一定会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奇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