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银朋

  现代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跟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内。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仅仅把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使命,平时紧紧围着考试转,考试大纲要求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殚精竭虑于教学生懂“怎样解题”,学生疲于应付练习、考试。因此教师的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教学模式是封闭的,教学方法是僵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美育被抹杀了、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视野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这样就完全割裂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内在的联系。面对如此现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重视和加强课外语文活动,打破那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三唯一”的教学陈规,建立开放型的教学结构。
  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因此,必须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回归到社会中,回归到生活当中。鼓励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运用于课外,积极指导课外学习,发展学生的特长。
  一、向社会学习语文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就必须让语文教学向社会开放。“社会即课堂,教育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是一座语文矿藏,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既然如此,语文学习的时间就不应被限制在语文课上,可让学生利用各学科的发展丰富语文知识,可在与亲友、师长、同学、伙伴日常交往时,强化语文表述能力。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甚至广告、招牌,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媒介。还有社会上各行各业具有一定语文能力的人们,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家长们,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师。语文学习空间也不应该被缩小在狭小的教室里和手中的课本上,它可以延伸到图书馆、阅览室、市场、田野、游览胜地、报刊杂志、电视、因特网等等。
  我们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放开眼界,拓宽视野,超越课堂45分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投身于广阔丰富的生活天地中,学语文练本领。例如,有意识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如挑战主持人栏目、对话栏目等,学生们通过挑战法制天地主持人,知道了“标的”、“公诉”等法律术语,通过挑战生活主持人,了解“股票”、“牛市”、“熊市”等知识。学生看了电视“对话”节目,深受启迪,班里的同学们模仿“对话”节目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这种形式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启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
  二、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语文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将语文教育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学生就能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教育与其他生活领域建立起联系,学生的听说读写在内容上就能不断获得“源头活水”。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一种争红斗绿的进取精神,当然更为了练就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本领,语文教师应特别注重把语文的课外活动引向绚丽多彩的现实社会。让学生不仅在相对单纯的校园里而且在相对繁杂的社会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语文,在社会实践中练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始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鲜活的社会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挖掘、去表达。不管老师家长是否愿意,中学生总是对流行歌曲“爱你没商量”,所以,教师与其百般阻挠,不如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流行歌曲,揣摩它们的流行元素,并把这些运用到写作中去。我曾经让学生欣赏了不同时代的流行歌曲,然后设计了一个写作系列:1.要求学生写一段鉴赏歌词的文字。2.让学生自己挑一首熟悉的歌曲,根据歌词想象一个情景或一个故事。3.让学生以“流行歌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样,既提高了对流行歌曲的鉴赏能力,又让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另外,随着城市大规模的房屋拆迁,许多学生都有搬迁的生活体验,便设了这样的作文题《寻常巷陌》;结合班级同学经常调换座位的要求,给了作文题《位置》,由班级的座位引申到人生的位置。因为来自学生的生活,触及到学生心弦,自然也能与作文题产生共鸣,从而奏出华彩乐章。
  语文教学应该开辟语文生活化的新疆域,让学生走进斑斓的生活,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真正解放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发掘其语文学习的潜力,进而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成为可能,最终建立科学的生活语文教学观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6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