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 怡

  现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导提出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一项基础工作,对其课堂教学已经有很多研究和实践,本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重检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基于以上考虑,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只能是与时俱进、按需编排、灵活实施的校本课程。国家和地方只能以课程标准、课程指导意见的形式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任何试图强制推行信息技术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努力,最终都将面临校本化改造,否则无法严格执行。相信在上述定位和原则的指导下,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将从根本上转变现行教与学系统在信息技术领域、学科间的多元对立的现象,实现全科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高度统一,早日惠及广大师生。
  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潘静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