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娟
摘 要:高职会计教育在高职教改的热潮中前进着,众多教育专家和高职院一线的教师积极投身于高职会计教育的改革中,取得一定的成果,也面临着困惑。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又是后续教学运行的总纲,直接决定教育教学的合理性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历来是高职会计教学科研改革中的热点。本文拟对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标准、基本理念、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运行与实施等多个方面予以讨论,重在与传统学科课程相分析比较,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后续运行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高职会计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构建
一、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标准
课程体系是先于教学活动而设定的育人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课程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但是,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是分项课程目标的总和,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的分项课程产生的课程“合力”,即课程体系的目标高于分项课程目标的总和,这是由系统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显然,课程体系的目标和构建标准是这一整体并实现其功能的基础。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目标取决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相对于会计本科和中职教育,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高职会计教育应该定位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及相关联岗位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标准必须服从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价值取向应突出就业导向的社会需求、能力本位的职业需求和终身发展的个性需求,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促进人格的发展。则高职会计专业应以上述会计职业岗位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平台,其中出纳、会计核算是核心,会计管理、会计监督是拓展;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会计课程体系。
二、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理念
按照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可以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强调将学科分解到单一知识系列,以获得教学内容的清晰性和教学效率的高效性,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能够使人通过学习,较系统地掌握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的逻辑,重视已有知识的价值,重视教师的传授,因此,对学生心理的逻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易被忽视。结果,往往使学生偏重记忆书本知识,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心理。这些不足,正是活动课程提出的非议之处。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作业或学习情境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是:第一,活动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活泼的,学习的效果也是好的。第二,使学习与生活工作环境联系密切。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学习即工作,而不是工作的理论。第三,由于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积累了经验,而且智力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乃至人格、民主的意识等都得到了发展。第四,活动内容重视学生心理的逻辑。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活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力求做到“学习即工作”。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显然应根据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将会计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三、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意味着,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是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总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流程:第一,社会需求调查。对现有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对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设计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对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有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等。第二,分解岗位工作过程。针对一个岗位和一个岗位群进行调查分析,将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其职业的工作职责目录,并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这种描述即为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第三,分析工作任务。即进一步对每个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专项能力。第四,进行教学转化分析。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第五,确定课程门数。将教学单元归并为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重构);在排序的基础上选择课程类型。第六,编写课程标准。第七,制定课程方案。第八,教材的研发。
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经过一整套流程梳理,基本框架如下:
(一)以会计工作过程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1、分析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等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得出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由典型工作任务对应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见表1:
2、按照“一条主线”、“三个能力”对课程进行整合、排序。“一条主线”即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三个能力”即强调对学生从业能力(职业素质课程)、初级能力(职业技能课程)、中级能力(职业拓展课程)的培养。
见表2:
3、课程体系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发展远景,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来设置教学课程,并将设置课程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并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适时修订对应课程的课程标准,更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要求。见表3:
4、课程体系要区分不同课程之间相互交叉的内容,避免不同课程交叉内容的重复讲授。比如说企业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中的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应该在后续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所讲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教学运行中老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协调,这既可以避免内容重复,又可保持各门课程完整,并相互补充。
(二)以会计工作过程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依据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学生动手的时间毕竟有限或零碎,为重点突出和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业务实际操作水平,必须配备单独的专项和综合实训。具体而言,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既有校内单独实训的模拟仿真实训,又有校外的项目驱动、任务带动、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第一学期在校外开展专业认知与实职业规划实训,在校内开展的计算技术(珠算、点钞、识别真伪币、小键盘录入、计算器和签名设计)实训和基础会计实训等;第二至五学期在校内、外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包括成本核算实训、纳税申报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第五、六学期在校外进行预就业的定岗工作,包括校外实习、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调查等,以培养社会急需的、服务于中小型企业基层一线的会计管理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理体实一体化的课程授课中,教师在教学运行中,务必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尤其是做的环节,“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实践教学体系环节,学校一定保证硬件、软件设施跟上,校内实训力求仿真,达到学校教学与岗位能力的零距离,
四、结束语
高职会计基于工作过程导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建立,与传统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相比,虽不同源,但结果仍然有相同之处,变中求进,为切实提升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构建才是起点,后续课程标准的制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配套教材的开发,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师资素质的提高……将是一项十分庞杂的工程,有待高职教育专家和高职会计人漫漫求索。
注:此论文为院级教改课题“高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运行改革”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丽,黄进龙.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1,(1).
[2]甄立敏,张亚兵,田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叶玲莉,陈松雪.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6).
[4]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研究[J].财会通讯,200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9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