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群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非常适用于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应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较好地达到以上目的。
信息技术课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首先,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独立思考能力。其次,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相互探讨问题,在发现中学习,在互助中学习。这些都是开展科学探究的必要前提,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或以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学习。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一定要“信得过、放得开”,善于启发,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主动去探求新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当看到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时,教师不应急于下结论,而可问一问他是怎么想的,请他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探究新知的能力。
准确把握定位,确立探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
当然,学生会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主体。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活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有意义的情境,加上探究方式获得知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都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育的功能由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转变为重点训练学生的信息能力;由选拔培养尖子人才的传统教育,转变为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师生关系向伙伴关系转换,学生成为探究与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则从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者。
创设良好情境,确定学生自主探究目标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定向对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整体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强调对知识过程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程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与学生共同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从启发式讲解入手,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迫使学生进入思维阶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例如,在教学PowerPoint时,我在教学起始阶段向学生展示了一组自动播放的学校简介幻灯片,把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作为一般影像进行编辑,形成一组图、文、形、声并茂的演示文稿,让学生在视、听中形成强烈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去获取新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教师则重在“导”上下工夫,在导入新课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
建立任务驱动,体验发现自主探究乐趣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
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在教学“学会使用帮助功能”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帮助功能的基本使用,接着让学生打开“画图”软件的帮助功能,引导设疑:(1)如何使用帮助功能,来查阅其他工具的使用方法?(2)你能从中学到一样操作技巧吗?使学生主动通过帮助去发现探究比如画曲线、水平直线、正方形、圆等的操作技巧。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后,教师只要指出书中的支持材料,就可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让他们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探究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个体探索,也可以尝试合作研究等多种探索方式。这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计算机互动,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指导、计算机的交互功能、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不断完善自己的操作,体验发现探究的乐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任务”探索,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由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习者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以使学习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
交流探究成果,延伸探究学习经验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类似于演示的操作,配合自己的语言,将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将内化了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成果展示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又能通过良好的实践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发展。例如,学习了因特网的相关知识后,布置学生先作一些类似的尝试:把心里话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尤其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学会创新的机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