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梦
摘要: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理论界探讨的学术热点,但对于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及如何回归有诸多争论。教学回归的“生活世界”指的应是学生的现实世界、经验世界,其具体的回归的策略应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开展平等对话,重视教学民主。
关键词:生活世界;回归;课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28-0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如何理解“生活世界”的具体内涵?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学如何回归到生活世界这一层面?诸如此类的问题缠绕着笔者,引导着笔者深入思考。
一、教学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一)哲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最先由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提出,企图通过回归生活世界而找回科学的意义基础,以此来拯救欧洲的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人性危机[1]。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现实具体的世界,而是精神领域内的意识活动。他的生活世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以直观的作为人的经验存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二是更为原本的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
就生活世界的实质内容而言,胡塞尔并非是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关注的哲学家。马克思才是真正将人们的关注焦点聚集到生活世界的最早的哲学家[2]。马克思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观点出发,反对以脱离现实的主观形式来理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认为不应对生活世界仅仅作精神化,观念化的理解[3]。他认为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可以经过经验确证的、直观的感性世界,是一个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综合世界,这才是真正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也是我们应该回归的生活世界。
当我们在借鉴西方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在教学的视域中探讨生活世界时,就必须要考虑西方话语的本土化问题,这样才能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全新视角。
(二)教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
1.教学视域中的“生活世界”
教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概念可谓是丰富多彩,在教育理论界,代表性的生活世界概念有以下几种:(1)生活世界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世界,由习俗、经验、常识等构成,是人的基本生存场域;(2)生活世界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料、获得生活经济以及进行交往的场所;(3)生活世界指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既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所支配的自发世界,由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4]这几种观点无一例外都表达了生活世界即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之意,它是直观的、现实的、具体的、丰富的。
那么教学是不是要回归到这样一种生活世界呢?笔者认为,生活世界具体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世界。学生的当下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社会背景,需要充分关注。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二是学生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教学最应该关注的是提升和超越生活,即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三是学生内心的生活世界。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内心都有各自的生活世界图景,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生活的独特性。教师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平等对话、协商、交流等方式,给出自己意见和建议,提升学生的思想空间,扩大他们的生活世界。
2.“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理解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20世界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我国一些教育研究者对其内涵展开了研究。有论者认为,回归生活的教学是一种以生活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特殊生活过程,是一种在工具理性实践模式基础上提升价值理性的教学,是一种同时强调学生能力、权利和发展机会的教学[5]。也有论者认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意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改革传统教学不重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与学习等问题[6]。
从上述说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之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彰显人性化、体现主体性和发展性的教学理念,是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精选贴近生活世界,联系生活世界的教学内容,倡导自由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以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民主教学。
二、教学如何回归生活世界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首先需要课堂回归生活世界,课堂回归生活世界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其在实践层面的折射。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既要回归生活,又要超越生活。
(一)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知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走的是间接认识的路线;一种是以活动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中心,走的是直接认识的路线[7]。以往人们大多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人类长期积累并整理出的书本知识,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从而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完整的认识活动人为地割裂,使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Edward Spranger)认为:“教育并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立足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选择真实的生活材料,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在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以促进学生感知和领悟文本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
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根基,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必须首先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改善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必须高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9]。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不断充盈和扩展他们的现实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世界的美好和快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他们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他们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引导他们积极地创造并享受今日的生活。
树立“教学活动是一种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观念,教学活动只有高度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作为精神之流进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实现其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10]。在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知识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意义,通过认知、理解、体验、感悟等多种形式把握现实生活世界,增进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关注自身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一个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互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和创造生活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课堂文化质量和水平如何,对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和学生智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1]。以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文化,会给学生带来直观的、丰富的乐观感受;相反,脱离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课堂文化必然会带给学生负面的体验,并直接影响学生个体对自身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体悟。教师必须积极建设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的课堂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结论,不迷信权威,允许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不同的解读,大力倡导创新,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并引导学生去体验、去理解、去感受。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细细地感悟、体验,是生命的价值得以真正内化于人的内在机制。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应然、孕育思想和情感[12]。
(三)开展平等对话,重视教学民主
“阐释性课堂的教学方式乃是对话,其间,教师有能力以学生感到受益匪浅的方式对文化和信息进行解释,就像一溪流水,既流过生活,又是生活的源泉。”[13]所谓对话是交往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对话不仅限于两者之间的言谈,而总是伴随着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融合。在生活世界的具体情境下构建师生的交往关系,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主要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但在那些指引终身的基本价值方面,则始终要有极大的坚定性[14]。学习者在平等对话中达成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共事,抛弃“被动的、依赖的”的学习方式,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师生平等应从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发展到真理面前的平等、社会规范面前的平等以及班集体生活中社会地位的平等。
教学民主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师生平等参与并合作学习,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民主应是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的统一,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教师要基于“爱”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对知识的内化和建构。需要注意的是,自由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只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就会损伤教师教的自由,教学民主也就丧失保证。因此,教学民主应是给予学生充分自由与教师对学生规范管理、严格要求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塞尔著,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应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5.
[2]杨清,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误区及出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3).
[3][7][10][11]王攀峰著,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6.
[4]朱光燕,“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5]李燕,论回归生活教学的基本意蕴[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6).
[6]张胜军,施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之意指与误指[J].教育导刊,2007(11).
[8]转引自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9]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269-270.
[12]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4(11).
[13]【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9.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9.
Ways of Instruction Returning to Life
LIU Meng
(School of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Recently the topic of "instruction returning to life" has become a heated academic argument. The world of life that instruction should return to refers to student's real and experiencing worl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should include: fully focusing on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and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xt knowledge and student's real life;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real life and constructing student-development-based classroom culture; implementing equal dialogue and stressing teaching democracy.
Key words: life world; returning; classroom teachin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3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