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确数学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永萍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教师普遍的共识。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方法上的一点认识进行浅谈。
  在初中各学科中,数学学科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是最容易掉队而产生两极分化的学科。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目标模糊、教学要求的一刀切有关。素质教育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认为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教学目标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必须先吃透课标和教材,真正把握准每节课、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做不到这一点,目标教学就是空话,就会流于形式。
  明确教学目标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确定每一节教学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写好教案。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开始方框是本节主要的教学目标,但只依此不够具体,必须细致研究教学目标。第二,一般来说,每节课在新授内容之前,应揭示新授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揭示可以多种形式:投影、小黑板、板书、教师口述。无论何种形式,以学生清楚本节教学目标为目的,就是复习课也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三,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应紧扣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的启发提问、讲解、反馈练习都不应脱离教学目标,可以几个目标逐个实现,也可以若干个目标共同完成,一般以逐个实现,步步为营为主要形式,板书设计要体现目标主题,课堂小结要强调目标内容,课后作业要巩固目标。第四,因为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对尖子生和学困生也要确定不同的目标,不能一刀切。
  二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1)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2)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3)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与此同时,应特别关注学困生,要多给其一些指导和帮助,如: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一些简单的练习让他们来板演,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快。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1)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3)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精心设计复习铺垫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的欲望。教师要善于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可设计一组复习旧知识的提问。
  4.精心挑选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课堂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课获得的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5)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习前,教师要有预见地、有意识地让能充分暴露练习时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5.将开放式问题带进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例如,初中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为:(1)4.5cm;(2)6.5cm;(3)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0km的某城市正南50km处,以北偏东30°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战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让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该城市遭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等。
  6.优化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教师要强调重点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准确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指出下一步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梳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所用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回忆、总结、明确,即进行学法小结。整个课堂小结要做到两个突出:突出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语言要简明扼要。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立足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现,同时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李继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