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英语习语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旭光 乐鹏高

  【摘 要】英语习语与阅读理解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积累英语习语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和文化艺术,进而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理解的失误。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旨在探讨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习语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习语 阅读理解 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73-02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一种语言词汇中习语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因此,在英语阅读中,为了能够准确获取信息,正确理解语篇,了解习语的起源和典故,并掌握一定量的习语是十分必要的。
  一 英语习语的来源及影响
  语言与文化、习语与语言以及习语与阅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积累英语习语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和文化艺术,进而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1.《圣经》与英语习语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产生文学典故最多的要属《圣经》了。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源自《圣经》的典故时就必须弄清其缘由才能充分理解其含义。
  例如:当遇到典故“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时,学生通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它的意思就是“将绵羊和山羊区分开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并不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不能正确分析出其实际内涵。这个典故出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是说当耶稣基督随着天使降临的时候,万民都要紧紧地拥在他的周围。他把他们分开,就像牧羊人把绵羊和山羊分开一样。他要把绵羊(好人)置于右边,山羊(坏人)置于左边,右边的人将受到天父的祝福而往永生里去,而左边的人将受到永恒的狱火的焚烧,往永刑里去。由此产生的这一典故是用来指喻区分良莠、辨别好坏。
  2.饮食习俗与英语习语
  习语“baker’s dozen”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对各种面包的重量作了规定。为了避免短斤少两而受罚,面包师傅便在规定的一打12个面包上再免费多加一个,宁多勿少。这样,“面包师的一打”(baker’s dozen)就变成13个,而不是12个了。加之英国人不喜欢13这个数字,人们就常用baker’s dozen来代替13这个数字。所以,当我们阅读时遇到句子“Mrs. White bought a baker’s dozen of eggs.”如果只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不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了。
  3.地理环境与英语习语
  习语“a fine[或pretty]kettle of fish”源自苏格兰的边境地区。每年鲑鱼回游的季节,大批的鲑鱼成群结队在河里游来游去。这时人们便结队到河边野餐,主菜就是一大锅盐水煮的新鲜鲑鱼。煮好后,大家就用手抓,用勺舀,拼命抢着吃,场面十分混乱,但也十分热闹。后来人们就用这个短语来描绘类似的“一团糟”的处境或场面。有一次,学生遇到一篇短文,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his is a fine kettle of fish! I forget my book.”他们就提出疑问,“这好一锅鱼与我忘记带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放在一块?”听了老师对其缘由的讲解,同学们才豁然开朗。
  4.文化艺术与英语习语
  一个民族的文学语言往往是该民族语言的精华。它来自民间,经过文学家的锤词炼句,又通过文学作品的流传被人们广泛诵读,进而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文学巨匠们的精彩词句更是在民间流传广泛,最终成为习语。其中,莎士比亚是对英语习语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其语句被后人引用者数不胜数,难以统计。例如:习语“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源自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I never knew so young a body with so old a head. (盖如此少年老成之士,实鄙人生平所仅见也)。现比喻“年纪虽轻却有头脑”的意思。如果在阅读中遇到下面这个句子,你会如何理解呢?“He has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 at one moment he is a scampish boy, and at another a resolute man.”它的含义是:“他少年老成:有时是个淘气的小孩,但有时更是个果断刚毅的男子汉。”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是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二 英语习语影响阅读理解的原因
  英语习语对阅读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语言具有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习语尤其如此。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阅读理解中的重点和难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阅读理解的困难和障碍。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习语。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在汉语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语差异
  不同的民族,语言不同;心理、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因而在形象词语的运用上造成了许多差异,常常出现同一形象在不同语言中表达不同的意思,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狗的贬义形象已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由于民族文化方面的差异,原本等同的词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褒贬意义。中国的文化观与英美民族的文化观之间不时地会发生碰撞,因而难免会造成曲解。
  3.宗教信仰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相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相关的习语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也有“Go the hell”这样的咒语。
  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哲学家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对文化背景和习语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已取得共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之间又存在着习语的文化差异。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掌握一些习语的社会意义、隐含意义及语用规则,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甚至会在认识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的情况下,还不明白其内涵而造成误解。
  三 结束语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断地积累习语知识的同时,注重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以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爱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3]平洪、张国杨.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浩瀚、孙雪红.常用习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任绍曾.词汇语境线索与语篇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6]叶静.翻译与文化论丛――文化语用前提与阅读理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庞远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6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