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金钥匙”,开启智慧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红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能设计出具有“钥匙”意义的问题,以最大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情感。
一、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质量不高的原因
1.无效提问多。如简单判断性问题“是不是”、“对不对”等陈述性问题,就是学生能按照原文陈述、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多大价值,多属无效提问。
2.生涩与不成熟的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一些教师的启发、诱导、陈述还不到位,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到难以回答。
3.层次不明确。要考虑应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使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逻辑关联。有的教师不注意设计,导致所提问题零乱或无新意,从而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影响了教学效果。
4.偏离主题。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主题,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主题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这类提问也属无效提问。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随意的,而应是备课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抓住各年级、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的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外,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提问的内容进行精密地设计。
1.启发性原则。无论哪一种提问都要注意启发性,所提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如教学《滥竽充数》一文时,教师首先应提出“为什么南郭先生要逃跑?”这样的问题能启发学生去了解原因,寻求答案,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域论,课堂提问应该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知识发展的最近区域内,且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逐个攻破或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避免过易闹场,过难冷场。
3.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难点,“问”在关键处;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量体裁衣,设计出个性化的问题。
4.面向学生的原则。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提问只就班内几个固定的学生,没有全体意识,从而忽视了其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
作为现实和生活中的学科,问题和材料的呈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只有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来自生活的问题,并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情境,主动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分别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并假设成承包土地,要求学生选择,然后再进行演算教学,使他们进入到生活实际中来解决问题。再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把文本内容与生活中的遗嘱加以对比,提出陆游的遗嘱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立这样的遗嘱?这样,经过学生的对比、思考,就有效地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同时,要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知识或经验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实现学以致用,进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导、问题评价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之在自主学习中独立地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并把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由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解决,交流学习成果;如果小组内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进行组际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以发现问题,了解学情。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则可利用一些测试来检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不足,指导纠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提高,不留知识死角和盲区。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概括总结,提升意义、拓展问题。这样既能总结规律和方法,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培养尖子生,使其进一步拓展智能空间,提升素质。
五、提问的方法
1.直问。直问就是按照文本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或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来设计问题。这种问题是与教材的逻辑顺序相吻合的,所以比较适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展开文章或内容。但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悬念与趣味性,如果运用太多,就会显得呆板、枯燥,不易活跃课堂气氛。
2.反问。即不直接发问,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这种提问利用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反推正,对学生的刺激性较强。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没有直接讲为什么“零除外”,而是从反问:“如果不管括号里的零除外这个条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问就构成了矛盾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大有益处。
3.比较式。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比较的方法进行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推出正确的结论。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教师提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换成‘春风又过江南岸’如何?哪个更好?你还能找出其它的字代替吗?”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并养成分析、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4.创造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造式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对语文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都是启发学生想象的好办法。如教学《穷人》时,教师设计问题:“除了目前的结尾,你还能想象其它的结尾吗?”然后,教师就带领学生通过对比课文的结尾和学生假设的结尾,从而使他们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5.追问式。这种问题设计是对于组合型问题而言,即是把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相关联的小问题,并一环扣一环地向学生发问,从而营造热烈的气氛,激励学生思考。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问题可以设计为:①如果除数是小数,要怎样使它变成整数?②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么办?③如果除数扩大100倍、1000倍,要使商不变应怎么办?④除数不是整数的应该如何计算?当学生逐个攻破这些问题后,也就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6.总分式与分总式。这两种问法也是针对组合式提问而言的,总分式就是将最大的问题先提出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提出;分总式则相反,是将问题从小到大依次提出。究竟应从大到小引出悬念,还是从小到大逐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处理。
设计问题要做到新、奇、妙,避免讨论老生常谈的话题。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并借鉴其它学科知识,以创造性地设计学生感兴趣且又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如以数学形式设计出语文课的问题,一些科普说明文中常有数字,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算一算、练一练,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也可以把数学问题设计成有故事情节的问题,如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可以编成农村承包土地的生活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创新,设计出一把把“金钥匙”,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