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暴力沟通是师生沟通交流的金钥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师和班主任的沟通能力需要与时俱进。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懂学生、会沟通会表达比爱学生更重要。非暴力沟通就是一把师生高效沟通交流的金钥匙。教师和班主任要转变思想观念,意识到在与学生沟通中存在的“暴力”,努力改变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要学习“非暴力沟通”并不断运用、反复实践于教育教学,直至能融会贯通。通过非暴力沟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而融洽。
  [关    键   词]  非暴力;沟通;教师;学生;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16-02
   人们常说:教师是靠一张嘴吃饭。其言外之意就是教师的主要工作除了上课外,教师还需要在课下与学生沟通交流,尤其是班主任更是整天与学生磨嘴皮子。如何让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有效而愉悦,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沟通的技巧——非暴力沟通。既要懂学生,更要会表达,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是爱学生的。
   一线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很难管教:教师对学生苦口婆心、满腔热情,学生却充耳不闻、敬而远之;教师批评学生、纠正错误时,学生会扭头就走,甚至怒目相向……教师和班主任开始反思:我们是很爱学生的,担心他们学不会知识和技术才管教他们的,怕他们做人走弯路,才批评他们的……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作为“00后”的学生其主体意识越发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却没有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学生沟通的能力明显滞后,我们总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都是为孩子好、为学生好,殊不知,可能我们的无心之言却伤害着孩子的心灵。爱孩子、爱学生,却又不懂孩子、学生,更不会表达沟通,因此学习如何懂学生,了解学生,怎么与学生有效沟通是当下教师和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教师和班主任要意识到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是存在有“语言暴力”的。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把“你怎么又没写作业”“你为什么老是迟到”“上课怎么老瞌睡,昨晚是不是又玩手机了”“你再这样,把你父母叫学校来”……这样的话语经常挂在教师嘴边,可如此的沟通方式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更有甚者,海蓝博士回忆自己中学时:有位数学老师让我在黑板上给全班同学解一道数学题。题解完后,老师皱着眉头,带着轻蔑的眼神和表情说:“这个题解得是什么?连放屁都不如,放屁还有点味道,你这解法什么味道都没有。”老师的语言和神情像一根鞭子抽打着十几岁的孩子的心灵,我感到莫大的屈辱,羞愧难当,真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类似这样的教育案例在我们身边也是不胜枚举的,可想而知,听到这样的说话学生能对教师不反感吗?这样的沟通肯定会造成心灵的伤害,这样的表达是“暴力行为”吗?
   是的,这就是“暴力”,是一种“语言暴力”。话一出口,随风而散,却落在了我们心灵深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从不体罚学生,依法执教,从不对学生使用武力,不会拳脚相加,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其实暴力,不仅仅是指行动和肢体的暴力,更是指语言的暴力、表情的暴力。教师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学生加以评价,有时候冷嘲热讽甚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加以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任意打断学生的解释、随意给予结论和评价,都会让学生的情感和心灵产生紧张、郁闷甚至是抵触心理。这种隐形的暴力往往是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得到,政策法律更管不着的,发生的频率也就会比较高。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只能使沟通双方陷入僵局,要么以暴制暴,要么以冷制暴,教育效果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其次,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非暴力沟通。
   其实,静心细想,任何沟通都要涉及双方,如果你不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那么这种沟通就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作为教师和班主任,从内心来说都希望通过教育沟通让学生有所收获,改掉毛病,可往往是话一出口,就偏离了初始的预想,往往是不欢而散。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前,一定要考虑自己说出来的话会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该怎么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什么时候说、怎么说、说什么都关系到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关于有效沟通的经典名作。它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观察,不带评价的观察。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即准确无误地客观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对方在干什么。
   2.感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事当前,我们需要在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后向对方表达真实感受,并体会他人的感受。在表达感受时,“示弱”可以预防冲突的产生或解决问题,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
   3.需要,明確说出自己的需要。感受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感受根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特别是当我们的需要、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更要告知对方伤心难过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4.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即清楚地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越具体越好。如果请求不具体,对方可能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要,甚至可能导致对方误解你的真实意图。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四要素的使用需要反复实践、才能够举一反三,做到融会贯通。在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初期,我们经常会顾此失彼,甚至回到原有的暴力沟通状态,这很正常,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不断练习使用,当我们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心领神会,理解并能运用好这四要素,就能帮助我们找到与学生良好沟通的金钥匙,有效应对并解决学生问题,使师生之间心意相通、和谐交流。    再者,教师和班主任要将非暴力沟通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并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能内化为教师的职业素养。
   “非暴力沟通”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并要运用自如还是不容易的。因为“非暴力沟通”背后更多地指向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转变。它需要教师和班主任有意识地改变我们的观念、思维和习惯,同时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练习,逐步领会,螺旋式地提升沟通能力,才能融会贯通,内化为教师的职业素养。
   比如:老师布置3道题,学生做错了2道。有的教师就会说:“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真是笨。”这样的说话方式实际是在表达教师的主观感受(我不满意,连不该错的都错)和评价(你很笨),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观察)。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应该是“这次布置的3道题,你错了2个”。
   非暴力溝通并非要求我们不做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不要绝对化,不要上升到人品和道德层面去。如果将评价和观察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有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如“丽丽在一分钟踢毽子比赛中踢了10个”,而不是说“丽丽踢毽子太差劲了”。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是别人的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辩解、反驳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能诚恳、清楚地表达自己。这样沟通双方的真诚和爱才能自如流露,从而避免冲突和暴力。
   最后,教师要明白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求,其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地表达自己和全身心倾听他人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仅要向学生诚实地表达自己,更要学会全身心地倾听学生,放下已有的判断和想法,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我的一个学生整日愁容满面、经常请假、不服管教,有一次,我请孩子来我办公室坐一坐、聊一聊。
   教师:我看到你今天在教师发呆,是吗?
   学生:哦。
   教师:是不是心里有什么事?愿意跟老师聊一聊吗?
   学生(抬头看了老师一眼)低下了头。
   教师:父母关系好吗?
   学生:不好。他们经常吵架,好像快要离婚了。(有点哽咽,泪流满面)我爸在外面欠了赌债,好像十来万了,我妈说我爸外面有人了,我爸也怀疑我妈有外遇,他们经常吵,最近吵得更凶了……
   教师起身,给学生拿纸巾擦泪。
   教师:孩子,老师能感受到你的痛苦。
   ……
   从这次沟通以后,这位学生比以前尊重老师了,也不那么桀骜不驯了,也许教师的认真倾听让他感受到了真诚的关心与善意,总之,我们的关系更亲切更和谐了。
   非暴力沟通的学习和运用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一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当然“非暴力沟通”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个性禀赋都不相同,在教育学生的漫长道路上,教师和班主任还需不断学习,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3]海蓝博士.不完美才美·情绪决定命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