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阅读充满创新 让课堂充满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高平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何谓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了这样的权威解释:“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学习如何从基本上是语言的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从语言的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则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语言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改造原文和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
  何谓阅读教学?阅读是一种指导下的创造。叶圣陶先生说:“训练训练,训是教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要做好阅读,必须具备阅读的能力,而较强的阅读能力不是人人都具有的。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训练下,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项任务。笔者在教学中,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场所。总而言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获得知识和技能,受到智育、美育和德育的教学活动过程就是阅读教学。
  
  一、设置恰当的阅读情境,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设置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别致新颖的问题情境,往往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进行阅读,在阅读中迸溅出创新的火花。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的绝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然后,让学生谈谈从诗中获得的关于春天的感受。学生说出的感受基本上都是:春风送暖,绿草如茵。笔者趁势对学生说:“春天是那么美好,风是那么暖,草是那么绿,花是那么艳,雨是那么细,人是那么欢。但同学们关于春天的感受却是如此单调,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学生回答说:“王安石在诗中只写到了春风,连绿草如茵这一感受都是我们通过‘绿’字想象出来的。”于是,笔者饱含感情地朗读了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再谈谈关于春天的感受。这一次,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关于春天的美好感受。笔者又说:“读完朱自清的《春》,你们对春天的感受为什么变得如此鲜明而又丰富?”学生说:“朱自清在《春》中写的景物多,写得细,所以我们对春天的感受也就鲜明多了。”最后,笔者让学生对比读《泊船瓜洲》和《春》,经历不同的阅读体验,谈谈从中受到的启迪。学生一致回答:“写景文章只有写的角度多,写得细腻才能让读者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感受,从而产生美的愉悦。”学生对写景文章的这一体悟,就是创新的火花,而这一火花之所以能迸溅出来,关键就在于阅读情境的设置。
  
  二、营造宽松育人的环境,开拓学生的创新视野
  
  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关键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事实上,最精彩的问题常常出自学生的质疑。学生质疑时,往往会体现出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在教完《孔乙己》这篇课文后,笔者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深,于是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本来是想让学生提出一些还没弄懂的问题,没想到,有的学生提出:书上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的罪恶,为什么同样的制度下,有的读书人(如蒲松龄)考不上就罢手,并愤而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有的学生追问: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呢,目前的考试与科举制度有何区别?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一时让笔者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但转念一想,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他们对权威观点的挑战精神,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态度。于是,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并马上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这次质疑和探究给了笔者很多有益的启示:学生的质疑与探究,往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教学中,只要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机会和时间,他们就能说出很有创意的见解,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有句名言说得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阅读课文,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与提升,语文教学也就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与价值。
  
  三、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搭建创新的宽广天地
  
  自主性是创新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始终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积极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观点。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前因后果,并把学生分成小组,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讨论。学生根据各自的看法、生活体验和价值标准,借助课文中的事实,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话题延伸到未成年人该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到如何对待“财”与“义”的层面上,谈出了人与人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理解”“沟通”的重要性,谈出了在“财”与“义”之间应如何按价值观念加以选择等。这场讨论既有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又有从语文学习到伦理道德观念的拓展,学生学得充满情趣,又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类似矛盾的方法,思维得到了拓展延伸。
  
  四、及时予以指导,把握创新的航向
  
  创新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课堂教学也因此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创新阅读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仍然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在学生困惑时,教师要指点迷津,让学生拨云见日;当学生认识片面甚至错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如果教师做好了学生参谋、顾问这一角色,也就把握了创新教育的航向。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流行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课堂发言后,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论正确与否,往往不加评论,而一味地说:说得好,说得棒。他们认为这样做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新的危机,不利于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正确知识。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之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乘风破浪。在教《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笔者组织学生围绕“‘一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和过分”展示讨论。赞成元方这样做的学生认为:“友人”本来失信,还骂元方的父亲“非人哉”,极大地伤害了元方的自尊,所以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赞成元方这样做的学生认为:得饶人处且饶人。骂人是友人情急之下的一时冲动,再说“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与难堪了,“下车引之”便可见“友人”道歉与认错的真诚。元方的做法是得理不饶人,有点过分。学生各执己见,争论不止。学生讨论的结果充满了创新精神。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笔者一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同时指出他们的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然后组织学生再次讨论,使他们明白:元方的正确做法应是理直气壮地指出“友人”的错误,同时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原谅别人的过失,这才是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的结果有对有错,看法有深有浅,教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必须作出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定要做好调控工作。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指给他们自学的门径,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如识字、释词、析句等方面的方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赏析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方法;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面的逻辑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形象思维方法;精读和略读、默读和朗读等方面的方法,如何思考记忆、如何画符号、写提要、列要点,如何评注、作简析、写心得等方面的方法。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的“诀窍”,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我们提倡创新阅读是针对传统的接受阅读而言的,阅读的创新是对传统接受式阅读认识、一元式文本解读的突破,是对阅读性质认识的发展与提高。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的创新行为,不能也不必要越俎代庖,代替学生的阅读创新。教师作为一名有经验的阅读创造者,所要做的是一个阅读创新的榜样,指引阅读方向,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学会阅读,学会创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