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绍平

  一个国家,缺乏创新思维,那么他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思维,那他不会兴旺;一个学生,缺乏创新思维,那他对于学习的知识只限于表面,不能升华到另一个境界。所以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否则,我们的学生将来不具备竞争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使我们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查,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最关键的还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育。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以前的教学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做。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就如同一个沙袋,装满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因此,教育需要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改变,我们不能再以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去要求学生。教学中师生位置正发生改变,课堂上也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的共同展示自己的舞台。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这样的结果是教师的观念没有改变,培养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灵性,在开拓、创新上缺乏足够的探索欲望。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三、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多思考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那样学生只会忙于“收拾”,学生不去思考,违背教育延伸的意义,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自己去理解、感受问题的所在。同时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其实也离不开数学。
  四、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数学解题步骤最优化的讨论,以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达到学生乐学、会学、能学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0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