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信息技术 妙解兴趣难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雅玲

  摘 要 信息技术以其形象、生动、新颖、别致等优点博得教师与学生的青睐。但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关键还在于使用者的聪明才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恰当的时机运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抢占着教育的主阵地,为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了巧妙的“突破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使学生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学习的关键是兴趣,而学好的关键是保持兴趣。笔者从怎样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看法。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信息技术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形象、新颖,在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上有独到的地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往往得表现使用目的不明确、课件挖掘教材不够深入、系统性和设计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恰如其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方向。
  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需要分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而兴趣是基于精神需要的。学生如对语文学习感到需要,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积极从事并最终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在积极进行课改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1 精编引语,以需激趣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设计导语的时候需要注意3个问题。首先,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语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这里所说的不仅是要针对学生,特别是要对不同层次、不同习惯、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都能给予特殊的“照顾”。对于同一内容,由于学生不同,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形式都应能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成员状况,年龄、兴趣、爱好、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能力方面予以考虑。这就需要教师准备工作要做扎实,在平时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教学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导语要赋予新奇性,趣味性。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比如笔者在教学《莺》这篇文章时,先出示投影,要求学生填写古诗中鸟的名字:千里( )啼绿映红;几处早( )争暖树;等等。引导:古诗中多次出现“莺”,可见人们对它非常喜欢,那么它是怎样一种鸟?
  2 巧设情境,以情激趣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越深入,思考分析也就越透彻。
  2.1 身临其境,激活兴趣
  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情境,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师必须首先身体力行,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要以视频朗诵取代教师范读,以课件取代教师思维、教师语文素养,更不要简单地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成计算机教育,忘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忘却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万不可忽视他的存在,所以学生更应成为“身临其境”的主人,融入其中,从而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主式学习的最佳起点,激活学习的热情。再有教学过程中也要情境化。现如今的教学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课件的演示上,而是与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地融合,并以此为媒介创造师生合作学习的情境,成为师与生、生与学习内容、师与学习内容的粘合剂。
  在《走进李白》阅读指导课中,笔者让学生在课下展开扮演“李白”(穿着、饮酒、语调等)比赛,课上展示。全体学生参与积极性空前热烈,学生不仅仅从扮相、姿势上,在诗词内容上也细加斟酌、推敲,争取扮演一个形神兼备、超凡脱俗的李白形象,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这里提到的“身临其境”,主要应以学生为主,设计的情境应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参与的机会。再有上课期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人机、师生、生生对话,自主进行学习、复习、模拟、自我检测等,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式学生学堂;教师并能根据内容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参与度大大提高,为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2 方法灵活,稳住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生动展示抽象的概念,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风趣含蓄的表述,将静态事物动态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长久保持对事物的关注,对问题的思考,以轻松愉快的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弥补学生空间形象力不足的缺点,使学生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始终对语文有较高的兴趣。另外,语文学习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学生感觉难度很大,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低落现象。例如,诗词及古诗文的背诵,学生背起来不容易记住,更不能长久记忆。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除了在教学中努力坚持化难为简、化繁为易的原则外,坚持每天给学生3分钟课前演讲或背诵积累的时间,并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教给不同的背诵方法,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基本上没有掉队的。
  2.3 课外延伸,拓展兴趣
  课外作业是学习的继续与深入,是学以致用的家庭化、生活化。每节课结束后,教师都要设计一些跟课的内容有关的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让知识在生活中扎根,拓展兴趣,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长久、稳固。《春》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走出去,亲身体会、观察一下春天,并和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回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树立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联系生活,从而巩固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4 充实业余,巩固兴趣
  语文学科来源于生活,并且要为生活服务。语文教师首先要在学校课堂教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业余活动。比如语文学习小组、写作小组、朗诵社团、辩论小组、观察探究小组等,长期开展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当地给予表彰与奖励。学生的成功感不断增强,加之学生从中学到知识,丰富阅历,和同伴合作解决语文学科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在带动语文学习的效度,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3 小结
  总之,“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语文教师更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排头兵”、骨干力量。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真正“融合”,就必须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发挥其长处,弥补其短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彭店子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