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阅读:无法预约的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虞哲中 沈志媚
(一)教学理念与思路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此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依据 “研究性阅读”理论,根据课文的时代背景――抗美援朝,引导学生以“走近‘抗美援朝’那一个光辉的时刻”为研读专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课前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了解战争概况中丰富了人文知识,在阅读英雄事迹、传唱《英雄赞歌》中领悟了人文精神,并带着这样的语言积累和人文积淀进入课内阅读教学。在“复读、导读、研读、读写”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研读专题,充分读书、自主感悟,开展质疑、交流、诵读、写话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并在研读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人性之光,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浓浓深情。
(二)过程与点评
1.复读入课,难忘“大娘”情。
(1)三读赞颂“大娘”句。
同学们,上完前一节课,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老师的耳边:(教师出示并读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一读:如果你记住了这一位朝鲜大娘,请你读读这个句子。
二读:如果你记住了这一份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请你读读这个句子。
三读:如果你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切,请你读读这个句子。
(2)教师谈话导入:上一节课,我们由这一个特殊的句子入手,抓住三个典型事例感受了朝鲜大娘慈母般的情谊。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怀着这样一份难以言表的感动,去车站看一看战士们跟小金花、大嫂以及更多的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去感受他们的感动,去体验他们的深情。
[点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研读过描写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告别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本节课伊始,对文中“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一个反问句的三次复读,不仅用于复习旧知,更用于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积淀,为教师、学生、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对话营造情感氛围。同时,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在学法上可以迁移。因此,在“复读入课”环节,通过教师的谈话引导,为学生渗透点拨了学法――由特殊的句子入手,抓住典型事例感受了朝鲜人民的情谊,这又为本节课学习作好了铺垫。
2.导读相融,深悟“金花”情。
(1)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出段尾志愿军赞颂小金花的部分。
(2)交流后出示句子,引导读句质疑:小金花,你是多少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学生质疑预设:课文是用什么事例,如何来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的?
(3)抓住具体事例,细细品味。①自由读一读写具体事例的部分,划出能让你看出小金花刚强的一、二个句子圈圈点点,读读体会体会。②全班读议,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尾的赞颂话语。
预设重点交流的部分:①从“敌占区”、“一个班的鬼子”中体会救老王极其危险。②从“偷偷、故意、乘机”中体会母女二人机智勇敢。③从这一部分的两个“可是”体会小金花超出常人的刚强。
(4)联系段首段尾,动情诵读。①教师导读:同学们,这么刚强的一个孩子,可是今天却落泪了!这其中的情谊想要说,恐怕难以说白,想要道,恐怕也难以道明。老师有个提议,如果你真感受到了这其中的情意,请你动情地读读这些句子。可以自由反复地多读几遍,要读到能看到志愿军与小金花话别的情景,争取能看到小金花的神情和举止。②自由练读。③指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听了朗读仿佛看到了什么。
(5)小结学法:特殊句式入手先疑后读;抓住典型事例细细品读;联系段首段尾动情诵读。
[点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是研究性阅读的一个重要特点。课文第二自然段“与小金花告别”的学习很好地在体现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读”能有机相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其疑。教师引导学生由段尾的赞颂话语入手进行深入质疑,根据内容确定了本段的研读主题;二是导其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以前学到的多种阅读感悟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多元感悟小金花的“刚强”;三是导其诵。针对段首段尾的抒情话语,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凭借想象揣摩“劝慰”背后的生动画面和其中包含的情谊,有效地实践了“在读中培养语感”的阅读教学理念。
3.研读一体,细品“大嫂”情。
(1)运用学法,小组协作。①小组确定研读主题;②成员自主学习;③组内选择性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预设交流分以下两步走:①抓住有关句子读悟:大嫂是如何付出这样高的代价的?②反复诵读段首段尾,体会大嫂的深情。
[点评]“教是为了不教”,导亦为了不导。课文第三自然段“与大嫂告别”这一板块的研读,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经历“确定主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读过程。然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开展全班交流,其他小组通过补充、评价、质疑等活动参与交流。虽然课堂展示的不一定是学生感悟的全部,但却是学生感悟中最精华的部分;课堂展示的也并不是学生诵读的全部,却是学生诵读得最动情的部分。学生围绕主题情境,通过合作学习,在多向对话的过程获得理解、感悟,提升阅读能力。
4.读写结合,共诉“惜别”情。
(1)引读结尾部分。
(2)教师导语:同学们,列车已经启动,与亲人的分别就在眼前。此时此刻,志愿军战士情不自禁地希望列车开得慢一点儿。此时此刻,又有多少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一样不愿分离。是呀,此时朝鲜大娘就在想: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给曾经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战士们每人送一个苹果。你可知道战士们在打仗时连水都喝不上,你可知道当时一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了三个来回也没有吃完……其实,大娘心里怎么会只是希望列车开慢一点儿呢?大娘的心中实在有太多的希望,实在有太多的不舍。
(3)自由选择话题写话:
A.()心里想: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给( )。你可知道,( )……
B.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 )呀,();( )呀,( )……
(4)交流写话,诵读结尾。
[点评]课文结尾三节语言凝练,感情真挚。作者意在写中朝人民的难舍难分,写的却只是志愿军的难以割舍;作者意在写志愿军不想马上就走,却写“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根据文本内容上“言尽意未尽”的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上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交替运行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想像写话。在写话中,教师让学生展示镜头另一面朝鲜人民的难舍难分,让学生有机地运用课前阅读丰富文本内涵,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浓浓深情。这样的读写练习,不仅是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再一次深层次的对话。
(三)分析与反思
综观这一堂课的教学,教师以研读为手段,力图让“读”贯穿课堂始末,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让笔者真正感受到了“研究性阅读”那“无法预约的精彩”。深入分析与反思,笔者觉得这堂课在总体上体现了“研究性阅读”的以下特点。
1.在情境中研读。《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文本所表达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如果学生进入不了课文的情境,是无法真正学好课文的。怎样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教师做了许多有效的设计。首先,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研究性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搜集信息、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了时代背景,同时也积淀了阅读的情感,为课堂的学习打下了认知和情感的基础。然后,在导入阶段,再让学生复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一句,迅速而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通过让学生读中想像来进入课文的情境。比如学习“小金花,不要哭了” 一句,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要读到能看到分别的情景,争取看到她的神情举止。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与想像中才能真切地看到了“小金花不住地哭泣、她的眼泪像泉水一样涌出、她靠在了志愿军叔叔的肩上、志愿军叔叔在安慰她、在为她擦眼泪”等景象。
2.在自读中感悟。读与悟的有机结合,是这节课设计的又一个亮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自主品读或是合作研读的过程中思考、揣摩、品味、想象,从而感知课文、感悟文本,促成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的而又不乏个性化的解读,然后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来朗读文中的句子,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读的质量,促成读的层次的推进,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3.在过程中得法。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十分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非常重视在读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地选择他们已经习得的一些读书方法,如抓关键句阅读理解、抓人物的言行来品读感知,联系语境来读懂句子、读中质疑、带着疑问阅读等。在教师指导下学完“救老王”一段后,又让学生反思总结自己的“研究性阅读”方法,然后在合作研读下一段时迁移运用这种读书方法,真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4.在积淀中表达。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尾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阅读感悟作基础,学生感知了文本,积累了语言,也积淀了情感,他们才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也有话能说。学生的表达也才能发自内心,充溢情感。同时,这样的写话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熏陶学生的情感,而且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