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学的评价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使得教学评价的功能产生了重大的转变,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教师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堂参与 注重过程 多元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形成新的评价理念,以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不在于选拔和甄别,更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习为主要目的,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1.课堂参与,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合理的评价能把学生已形成的学习上的内在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的学习状态。这种评价应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优秀答案的鼓励,当学生的回答比较精彩或有一定的独创性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意,甚至还可以让其他学生为这位学生鼓鼓掌,表示祝贺!这位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在课堂上也会有更加突出的表现,长期努力对他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帮助。
  当然,与此相反,对于一些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教师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这些学生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在他们心理上大都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羞于开口,不愿动脑筋。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努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不仅是创设好的课堂气氛,鼓励他们多读多说,更应该寻找他们课堂表现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丁点,我们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认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被老师忽视的对象,同时也就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当学生羞于开口表达的时候,教师就更应该创造课堂参与的机会,给他们以参与的信心。如学生对于课文复述、内容概括等语言表达方面的课堂要求往往显得相当被动,这时教师不能急于批评,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表述,再在组内交流,教师巡回了解学生情况,对于不能很好表达的同学,教师诚恳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当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不够肯定时我们就应该给他以鼓励,并做出恰当地评价,提示他哪方面的理解比较深入而哪些方面还要作进一步的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做到“心中有底”,也就敢于开口表达,慢慢就养成敢于开口,善于动脑的好习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会从中得到巨大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的天性。”“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他们尽量伸展。”教师就应该通过恰当的评价,使学生把自己的好的方面充分展示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心里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也能行!
  2.注重过程,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单纯地给学生以传统的终结性的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说”的能力,因为书面表达可以深思熟虑,可以反复修改,而口语则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因此口语训练能提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我把口语训练安排在每天的早读课上,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渐提高口语训练的难度,比如初一主要是朗读,着重从朗读的声音,表情进行评价。初二是在朗读的基础上要加简短的评论,着重看叙事的完整性和语言的表达。初三是完整的评论,事实观点都要清楚,评价的时候也就从语言是否简洁精练,观点是否鲜明这些方面进行评价。每次都先让同学评价,再由老师汇总,对于观点新颖,表达完整严谨的同学还可以适当加分,这样就大大鼓舞了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听力和表达的能力。有些同学一开始上台来总是结结巴巴,没有一句话能说连贯,但无论他讲得如何,同学们都给予他鼓励的掌声而不是嘲笑,并且帮助其恰当地分析口语训练中的得失,多次以后大部分同学朗读说话就显得落落大方了。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我大都要求学生写小作文、日记或者周记。但学生完成后,教师往往是一个“阅”就把学生的文章给打发了,而实际上,作文的批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延续,是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对作文批改不能忽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就告诉我们,作文评改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可以教师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互评或自评,无论是哪种方式,我们都要注意,作文批改是重在批而不是改,应该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结合本次作文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作“镜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再以学生中的好作文作为“向导”,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从而明确自己作文中的不足。有时一篇习作往往要让学生做两遍甚至三遍,让学生在不断的修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3.多元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发展教育观的主要代表布卢姆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人获得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学生,而需要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这不仅表现在知识上,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例如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而与学业成绩有关的奖项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哈佛商学院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中50%的成绩由课堂发言来决定的。法国则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则放到了第二位,英国语文科的成绩评估十分重视学生的日常表现,校内评估包括了阅读和写作以及说话和聆听,分别占去考试的40%,1999年新颁布的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于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就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目标:为了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多角度地进行教学评价,以此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一定的进步。如:在平时的练习中采用分层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各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的要求就是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断对学生提高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有过大的压力,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在不断进步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一个同学的语文能力,有的同学声音比较清脆,适合朗读,那我就鼓励她参加朗诵演讲比赛,以此来激发他学习的动力。有的同学擅长写作,那我就鼓励他去投稿,当他获得成功的的时候,那种高昂的情绪足可以把他的全部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所以说对于孩子,我们不能仅从书面测试来评价他的能力的高低,而更应从各个角度,发现他们的闪光的地方,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得个体的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来促进其能力的提高,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作文训练重点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和评价,寻找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同时也评判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在不断地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提高。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再有,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劳动成果,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如写得好的作文,我们可以利用作文课的时间介绍给其他同学,还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来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同搜集资料,合作探究,互相评价,活动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让学生来组织,既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客观真实地评价他人学习成果的能力。
  总的说来,新教材的使用,为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而恰当的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只要学生有动力,肯投入,他们的后续学习与发展的前景就是光明的,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和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布卢姆等.《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朱光潜.《谈美感教育》.见《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1版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68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