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反复强调: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英语的最主要途径,也是高中外语教学的重点,在试卷设计和试题难度方面应该予以重视。这一观点在高考试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全卷150分,阅读理解占40分,而其他题型如完形填空、短文改错甚至单项选择等都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间接考查。没有人会怀疑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阅读理解能力仍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试题分析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一)选材特点
  1.强调语篇选材的真实性。所选语篇均来源于实际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这种关注实际生活的选材特点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
  2.注重题材、体裁的多样化。所选的语段包括叙述文体、说明文体、议论文体、广告文体等。内容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只有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坚持多样化阅读的考生才能适应阅读理解试题在体裁上的多样化。
  3.注重保持较大的阅读量和信息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选取5篇文章,总词数在1300~1500之间(不含题干和选项词数),阅读速度在每分钟60词左右。这对中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4.语篇结构较为复杂。高考题的阅读文章或在时间顺序上,或在空间顺序上,或在逻辑推理上,运用了较高级的组篇手段,这种来源于真实语料的作品同考生平时在课本中接受的“清楚明白”的语段是很不一样的。
  5.不加汉语注释的生词已由偶然现象过渡到必然现象,即命题人已将保留一定比例的不加注释的生词作为一种考查真实阅读能力的手段。
  
  (二)考查角度
  1.能否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能否既理解具体的事实,又理解抽象的概念;
  3.能否既理解字面意思,又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4.能否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又把握全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能否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正确判断生词或短语的含义。
  
  三、应试策略归纳
  
  (一)学会基本的理解技巧
  首先要学会抓大意。寻找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主题句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
  其次要学会理结构。作者为文,有脉可循。如叙述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体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你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关于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
  
  (二)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1.细节理解题
  一篇文章必须通过许多细节的信息来解释或表达主题,体现主题思想。弄懂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全文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在阅读时准确把握所提供的信息。这类考题是比较直接的,理解字面意思就可答题,有时则是比较间接的,要通过归纳、综合才能得出答案。
  2.词句理解题
  此题型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文章中个别关键词句的含义,其中有词语替换或句型转换的表层理解题,也有联系全文意义来判断有关词句含义及寓意的深层理解题。一般情况下,考生认真辨析各项含义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但也有些试题要求联系全文意思才能判断其含义及寓意,做题时要反复推敲,特别要理解该词在文章中前后句的意思。
  3.推理判断题
  此题型要求考生纵观全文,在汇集全文提供的各项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此类题属于深层理解题,要做好此类题,必须透彻理解全文,认真探究句意,注意逻辑关系及有关的生活常识。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作者往往期待读者读了文章后知道该怎样去做某些事情或按某种方式去思考问题。这层意思通常并不是在文章中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文章中的。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去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对原文中没有提及的情况进行推理想象,对题目中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推敲,从而得出与原文所给信息相吻合的、合乎逻辑的最佳答案。
  4.归纳概括题
  此题分为两大类型:一类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后归纳短文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或者第一段。第一段往往是故事的梗概,表达了主题思想。另一类是概括文章的话题或议题,即高度概括文章所涉及的中心内容。话题往往可用很少几个词加以概括。困难的是有时为了行文需要,可能涉及数个话题。这时要注意分析比较,弄清哪是最重要的中心话题,哪是次要话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89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