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印刷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工程类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根据《包装印刷材料》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互动和实践教学等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应用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133-02
一、引言
《包装印刷材料》是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为学生讲授印刷、包装的基本原理,了解包装在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及包装质量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在包装印刷工艺中对各类印刷材料的选择、性能测评与分析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技术,正确使用不同印刷材料来满足不同的生产条件.正因为具备上述特点,本课程在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设置上需注重实践教学[1]。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讲解方式授课,其过程易脱离实践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探讨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对策[2]。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较多,教学学时偏少。笔者所選用的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齐晓堃主编的《印刷材料》2009年版。教材内容涵盖印刷用纸的基本组成、印刷用纸的制造工艺、纸张印刷性能及测试评价方法、纸张的物理性能、光学性能、化学性能、其他承印材料和油墨的组成与分类等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32学时)内没有办法将理论知识展开并结合实践来充分讲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
2.教学方式单一,概念容易混淆。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尚未开设实践环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将印刷材料的特性,比如:各类纸张的物理、化学、光学性质,油墨的色彩、透明度差异、质地等予以直观呈现。另外,一些与印刷包装相关的测试方法难以通过图解或板书来充分展现,单纯通过幻灯片展示显然会让课程的生动程度下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本课程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对于从未接触过这类术语的大学生而言,容易引起概念间的混淆。比如:纸张的拉毛与掉毛,光泽度与表面效率,白度与不透明度等,学生花大量时间熟记专业术语后,由于难以将其与实际使用环境相对应,在没有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常在实际使用环境中发生混淆,获得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探索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
3.实践内容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本课程中的部分章节,如:纸张的光学性能、纸张的力学性能、印刷适性和油墨的物理化学性质等,需要结合一定的实验和分析测试手段来表述,因此实验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印刷包装过程中又涉及到很多经验性的知识,如:纸张的印刷适性的判断、纸张与油墨的匹配、纸张含水量的调整和油墨粘度调整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调整。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必须结合一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环节未能得到重视且课时严重不足,涉及的分析测试方法的设计缺乏探究性的实验,学生仅仅按部就班的重复实验操作,其创新性的思维和探索分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4]。而实践教学环节过程往往存在浮于表面的情况,学生看似通过参观工厂、生产实践基地等锻炼实践能力,但仅仅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生产设备、生产流程,但凡遇到实际问题依然很难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优化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的内容。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本课程的整体脉络,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绪论内容。绪论扼要地阐述了包装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包装印刷材料的特征和发展现状,“包装印刷材料”与“包装材料”和“现代印刷技术”等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包装印刷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沿动态等内容。增加该部分内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程的结构和整体教学思路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能够与已掌握的知识体系相互衔接,紧扣包装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授课内容,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由于所选用的教材包含的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应该根据包装印刷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以介绍包装印刷用纸的章节为例,教学内容应当以纸张的特性与其对应的印刷性能的关系为主,纸张的分类与其制造技术为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掌握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同时又不失相关知识的连贯性。在介绍纸张光学性能时,将着重介绍光泽度与透明度对印刷品品质的影响,让学生对纸张光学性能指标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介绍造纸过程中的原材料是如何影响纸张的光学性能的,以及光学性能指标的定量评价与测试方法等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够让课程的逻辑性更强,脉络更为清新,学生更容易掌握关键的知识点[4]。
2.强化教学互动。针对课程内容概念较多且容易引起混淆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教学互动环节,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解纸张光泽度对于印刷品色彩饱和度的影响时,可以增加一个互动教学环节,将不同颜色的彩色画笔分别在光泽度不同的纸张上涂画,观察色彩饱和度的差异;对于印刷过程,课堂讲授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整个生产进程,在学生观看动画时教师辅以关键步骤的讲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电子教学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补充;抓住年轻人对网络喜爱的特征,开设微课堂等网络课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迁移。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积累知识经验。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的引入“翻转课堂”授课模式,即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团队,课后由各小组自选课题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并制成多媒体课件,接着开展课堂讨论,指导教师在学生做完汇报后进行答辩和点评。这样可以让课堂的氛围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转变原本被动学习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工科类专业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3]。根据本课程知识点广、实验种类多的特征,自主設计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实验方案,以达到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验方案中将主要探讨油墨特性与转移率、印刷压力之间的关系;纸张主要光学特性(如:白度、透明度、光泽度)的测定方法,以及光学特性与印刷品质的联系;纸张主要物理特性(如:粗糙度、紧度、含水率、耐折度)的测定方法,以及上述物理特性对于印刷工艺流程的影响。
在课程生产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实地参观工厂以外,还应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要求学生学会查找相应的标准和资料,引导在生产实践中自主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严格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注意分批指导,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动手操作。
四、总结
《包装印刷材料》课程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课程内容特点与学生实际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互动、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课程的逻辑性,突出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引入创新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应用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段瑞侠.“包装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4,(4):52-54,86.
[2]陈景华,马爽,郝发义.包装材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出版与印刷,2013,(1):44-46.
[3]陈梅,翁振雷,杨根福.“印刷材料与适性”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讨[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4,(4):38-42.
[4]张萍,张炜.“包装材料学”课程实践教学新思路[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3,(4):45-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