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皆备 方得初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开展教研活动时,发现许多数学课例,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却收获甚微,使观课的老师心生哑然!本文就如何让数学学习“形神兼备”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形神兼备;教材;学生;理念;教育
课例一: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掷一掷”。
课前准备充分:老师制作了课件,准备了教具“2颗大骰子”;每位学生准备学具“小骰子”“统计表”等等。课上老师以故事引入,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卡当如何赢钱?”的故事吸引了学生,但学生提不出问题!),接着分组做“掷骰子”游戏,并统计每次朝上骰子数之和(课堂很热闹,学生很开心!),学生完成统计表后汇报:学生发现“和”可能是2、3、4……和是“7”的次数出现最多!(老师没有抓住关键问题机会,这时课已接近尾声)总结全课时,对话内容如下:“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玩骰子”“发现了什么规律?”“7最多!”“印象最深刻是什么?”“7最多!”“好了!还有一点时间,你们玩玩骰子吧!”就这样,剩下的15分钟老师和学生都显得很无聊,等着下课的铃声!
一节课结束后,显然学生的探究是浅层次,收获是肤浅的!观课的老师感到一头雾水,这节课好像就是玩玩骰子!
课例二:这是同课异构课,教学内容为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数与代数课“认识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两节课上都出现同样的现象。
老师出示情境后,提出问题:电视1000元,冰箱2000元,一共多少元?(立刻让学生汇报算式,发现学生列出1000+2000=3000时)教师提示道:不要计算!我只要求列算式!(但学生还是算式、结果一起汇报)“你是怎么算的?”(没给思考时间)学生1:1+2=3,1000+2000=3000,教师:这是“蒙0法”;学生2:我在千位先拨1颗,再在千位拨2颗,千位共有3颗,是3000。教师:这是“拨珠法”还有没有别的算法?用数的组成来想呀!(学生没有应答),还有“数的组成法”呀!老师边说边板书:1个千加2个千等于3个千,和就是3000。“三种算法中,你喜欢哪一种算法?”“第一种!”“第一种吗?再想想!”(学生仍然坚持)“第一种!”(老师只好放弃让学生发现)引导道:第一种方法要数几个0,数多了或少了,就计算错了!拿计数器算也不方便!第三种用“数的组成法好!1000就是1个千,2000就是2个千……接着,计算2000-1000时,那一幕又出现了:2-1=1,2000-1000=1000,(老师无可奈何地)再次强调“数的组成法”……直到结束,学生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选择“蒙0法”,没有接受老师心中的最优算法——“数的组成法”。两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总不在一个频道,老师们大汗淋淋!
议课时,执教老师困惑地说:“我的算法是教材上的算法,很好,很简洁,为什么学生就是不接受?练习课上还是坚持‘蒙0法’?他们都喜欢这个方法,我很困惑——到底要不要坚持自己的算法?”
这些课问题出在哪里?是什么惹了祸?是新课程、还是新理念……反思以上课例,不难发现:在这些课例中,老师往往只关注数学学习的“形”,却忽略了数学学习的“神”,导致数学学习寡然无味、收获甚微!如何让数学学习“形神兼备”?笔者有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挖掘教材内涵,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教师备课不能只注重形式,停留在浅层备课:准备什么课件?开展什么形式的活动?还要深度解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显性目标,还要读懂隐形目标。让学生在合适的学习形式下,思维逐步走向有内涵、有深度,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思考的快乐!
例如:在执教“掷一掷”时,教师要读懂本节课的隐形目标:生活中的“偶然性”必然隐藏“必然性”这一数学思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2颗骰子的和是7”出现次数最多?
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就不会流于形式。当学生发现“和是7出现次数最多”时,老师应抓住时机,提出关键问题:为什么“和是7”出现次数最多?接着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可能性、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发现:两个骰子的和有11种可能,但实际情况却有36种,如和是2的有1种1+1=2;“和是3的有2种:1+2=3、2+1=3……以此类推出“和是7”的情况有6种,可能性最大,是6/36,从而发现“和是7”出现次数越多的原因,解开“卡当赢钱”的秘密!
经过以上深度的思考与发现,学生经历了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解开了“卡当为何赢钱?”的秘密,还领悟到生活中的“偶然性”必然隐藏“必然性”这一深刻的数学思想,进而定能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二、教师要防止学生伪主体,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学习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情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要给予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要读懂学生的表现、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
例如:在执教“认识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时,如果老师能认真倾听、听懂学生的思考:三种算法实际是一种算法,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就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三种算法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收获就会更丰硕。如:当学生1:汇报算法1+2=3,1000+2000=3000时,老师追问:1+2=3,为什么1000+2000=3000?学生会深度思考,用迁移思想推理出“1个一加2个一等于3个一, 1个千加2个千等于3个千”;同理,拨珠计算时,老师会追问:为何都在千位拨珠?学生自然要思考“因为1000是1个千所以在千位拨1,2000是2个千所以在千位拨2,1个千加2个千等于3个千”,最后总结发现:数的计数单位相同时,可以把大数转化成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当三种算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学生的思考与发现会发生飞跃。他们不仅能够触摸到小学阶段的核心算理: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即统一的量才能相加减,还能感悟到合理、迁移等深奥的数学思想。
三、教师要读懂理念背后的理念,真正把握理念的内涵
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会运用新理念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思考理念背后的理念,只有读懂了理念背后的理念,才能真正把握理念的内涵,数学学习才会“形神兼备”。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此,数学学习要遵循的学习原则是“实事求是”“理性思考”“课堂说理”等;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因此,数学学习始终遵循的思考方法为“统一”“简化”“优化”等。这些核心思想与理念,要贯穿学生的数学学习全过程。
有了以上的认识,在上面的课例中落实“算法多样化”时,老师们就不会纠结三种算法的呈现、名称,哪一种算法最好,而是让“算法多样化”成为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载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考、创新思考的土壤。
四、学生拥有上进心、自信心、幸福心等,才是数学学习的大智慧。
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其教育价值。课改前,学校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让学生获得“知识”;课改后,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又有了新的解读——教育要创设求真的智慧世界、建立向善的人际世界、塑造优美的心灵世界。因此,在真、善、美的世界中,引领学生走向幸福的未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面对教育的重新定位,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数学教育是什么?数学学习的大智慧是什么?我们会发现,数学学习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智慧,让学生拥有爱心、自信心、上进心、幸福心等,同样也是数学学习的大智慧。
有了以上的思考,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不会忽略全体,只关注部分孩子;不会忽略学生身心健康,只关注学生的数学分数;不会在以上的课例中,出现只关注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法计算”,而忽略保護学生思考、发现和坚持的精神。
总之,一线数学教师只有真正读懂教材、学生和教育理念,读懂教育的真谛,才能把握数学学习的“内涵”,抓住数学学习的“灵魂”,让数学学习“形神兼备、有滋有味”,数学学习才会焕发出迷人的色彩,学生才会获得丰满的数学教育,师生才能演绎出和谐、精彩的数学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9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