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辅导学生写好初中英语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英语是初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在英语学习中,写作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所占分值比较大,但是对于当前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文章就主要针对初中英语作文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完善的出现英语作文有效反馈策略,以此来增强初中英语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  作文教学  有效反馈  策略
  一、英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作文写作教学中,最为明确的问题就是在英语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会运用中式思维对英语进行记忆,并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思考以及写作。对于该现象的出现就表现出在英语教学当中反馈环节有一定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只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简单的指导,为给予学生相应错误的分析以及指导;而且也存在笼统地批改学生作文的现象,未能对其进行整体性评价;而且还存在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错误一味地批评,欠缺优点上的鼓励;而且对于学生作文教学中,只关注批改部分,未对后续错误修改进行跟进等现象。对于这些反馈中问题表现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知识时,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对英语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增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
  1.科学设计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
  以教师对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反馈情况进行分析,一定要从多层次、多样性角度开展,不单单要对学生用词、语法等进行反馈,更要对整篇作文结构以及逻辑层次等进行反馈。另外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作文进行打分,也应对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错误进行评价和引导。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建立完善的、系统化的教学反馈体制。
  首先,在开展英语作文写作前,教师应为学生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话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为学生一个该话题较多的引导性的思考和帮助。例如,在开展给笔友写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为学生设计“介绍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这一话题进行写作,并给予学生一些引导性提问,如:为何要介绍这座城市呢?这座城市有什么特点?之后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运用自身创造性思维去大胆的提出不同的关键词以及短语等。而对于各个小组中会结合这些关键语以及短语等内容,更好的整理出完整句子,从而将其更好的表达到作文当中。对于教师来说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明确学生掌握英语词语的情况,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相应帮助,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大胆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而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在对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评价反馈中,应在作文空白处位置具有评价和批注说明,并对学生作文中的语法、用语以及结构等内容给予详细的反馈。也要对作文中问题以及错误等进行着重反馈,因此学生对问题进行改正。
  其次,英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并标示出不同反馈意见和内容。如,运用绿色颜色的笔标记,就表示作文有较为优秀的表达和语句搭配的较好。并将这些比较好的作文进行收集,待教学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分析和学习的材料。而运用蓝色颜色的笔进行标记的作文,是存在语法错误的内容,并对一些严重问题进行标注,着重分析和纠正这些内容,并将学生最长出现的错误部分进行总结,待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一同分析和研究。
  最后,要科學布置课后的作业,并要求每个学生结合作文中批改意见以及课堂分析讲解的内容,对自己作文进行第二次写作和改进,并再次提交给教师进行批改。之后在由教师对学生第二次的作文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学生是否对这些内容进行掌握,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2.科学设计学生自我评价和反馈机制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味地让学生不断地对英语作文写作进行练习,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分析,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实际情况,并对自身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以此来为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并改进错误想法,明确自身学习上存在的不足,从而积极寻找解决对策。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反馈系统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更是培育学生形成正确学习态度的关键。
  结束语
  在初中英文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思维来对英语文字进行分析和创作,教师应转变学生运用中文思维方式进行写作,并为学生制定完善的教学反馈以及自我反馈体系,使得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增强自身英语写作水平,以此来为初中生未来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明正. 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反馈及其策略[J]. 校园英语,2018(15):108.
  [2] 张慧.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小组合作批改”与反馈策略的研究[J]. 考试周刊,2012(67):102-103.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第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6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