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由篇及类 让文体意识流淌于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体意识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读写实践成效。教师可引导小学生关注文本独特表现手法、统领全文文眼以及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文体意识,由篇及类,使学生的读写教学实现高效。
  关键词:文体意识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由篇及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134-01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体学习、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这一概念告诉我们,文体意识的形成是立足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基础之上,而又服务于阅读和写作。
  相同文体有相同的内在规律,这规律就是学生习得语言运用的基础。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各类文体散见于单元之中,其中写人记事类文章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执教这类文章应该渗透文体意识,由篇向类。现以苏教版《海伦·凯勒》为例,试述如下。
  1 由篇及类寻“路线”
  1.1 知识串联,归纳要点
  本单元主题为“有志者,事竟成”,《海伦.凯勒》位于单元之首,属于写人记事类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确这类文章是围绕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的。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我设计了串联同体裁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回忆、交流五年级上学期所学过的同体裁课文,并选取其中《艾滋病小斗士》《诺贝尔》《少年王冕》三文为例,让学生简单复述,引导学生学会提炼,归纳要点,再结合本课内容,列入表格。
  串联同体裁课文,能形成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以表格的方式呈现,清晰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好奇性与探索性,为寻求这类文章结构的规律提供阶梯。
  1.2 探讨规律,寻求“路线”
  通过小组合作发现文中这些人物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困境奋起。在写法上也有共同的规律——都是开篇先写人物的坎坷遭遇,再写人物的奋斗史,最后寫对社会的贡献,从而突出主人公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执教中可采用串联同类型文本的形式,衔接前后知识点,带领学生还原到旧有的知识场景中,通过关注作者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从相同的文体中总结出内在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得以发展。总之,学生学习一类文章,教师要能够帮助他们寻得一条解读文本的“路线”,为今后写同体裁作文指明方向。
  2 品词析句促表达
  2.1 关注人物内心
  文章开篇直接交代了海伦的出生,作者写法独特,围绕了一个中心词“不幸”展开描写,用了大量篇幅去描写海伦的内心感受,文中“无边无际的黑暗”“死一般的沉寂”与“有声有色的世界”这两组短语前后存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两句“不能……”,更突出了海伦连常人的最基本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生活之“不幸”深入人心。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阅读、说话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字,并结合自身经历来谈谈感受,带领学生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行文时不仅仅提到病魔带给海伦肉体上的折磨,更细致描绘了命运带给她强大的精神压迫。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极具张力与感染力,能推动故事发展。
  2.2 关注典型选材
  课文第二、三小节是写了海伦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沙利文老师教她拼写“水”。试想,沙利文老师来到海伦身边,一定是教会她拼写很多单词,可作者为何只选取教“水”这件事呢?
  可结合第7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启迪、引导、交流,让学生充分了解“水”的含义。“水”能孕育生命,象征活力与希望,因而海伦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重拾信心。可见这件事对她的影响之大,成为她人生道路中重要的转折点。由此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选材的典型性。
  2.3 关注表达方式
  作者在写海伦摸读盲文一事例中,将人物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找出描写海伦勤奋摸读的三句话,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写法的不同,巧设疑难:“作文一向力求语言精练,老师认为这三句句意重复,可不可以删掉其中一句?”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语句之间的表达差异与内在关联。
  第一句是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第二句是直接描写,强调了海伦不但读,还写字,再一次深化人物形象;第三句是形象化的描述,强调了她读书“摸出血”。这三句话手法不同,却又层层递进,使人物形象愈发鲜明,作者正是围绕一个中心,以不同的写作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教学第二件事例中,让学生自读找出描写海伦练习说话的语句,并与第四小节中描写她摸读盲文的语句进行比较,体会写法的不同。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发现,作者写同一个人,注重了角度的不同。第四小节是从作者的角度,用第三人称再现,而第六小节是用第一人称,通过引用海伦的回忆来写。当写同一个人,在选材时,注重角度不同,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饱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真实性。
  3 寻根求源做延伸
  3.1 寻根问源,由表及里
  在执教任何体裁文章时,最终要清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谋篇布局,关键点落在让学生领会文章详略结合的意义。
  课文共写了四件事,为什么作者详写了海伦摸读盲文与练习说话两件事,而略写其余呢?此时,再次出示上述表格,给予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类文章都是抓住人物生平的主要事迹来反映其一生的主要特点。但是否只需要写人物的奋斗历程就行了呢?让学生再次回归课本,深入感知。显然,对于一个从困境中崛起的人物,若他(她)经历的遭遇愈坎坷,就愈能够反衬人物的不屈不挠;若他(她)还推己及人、服务社会,其形象就愈光辉,影响愈深远,能升华文章主题。
  3.2 适度拓展,内外延伸
  课末出示课外短文《张海迪——榜样的力量》,短文主要讲述张海迪身体瘫痪、刻苦学医、为人治病的故事。设计三个问题:①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什么特点?③找出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并谈体会。层层引导,步步解析,加深对文体特点的体会,巩固学习方法。
  学生四年级学过《徐悲鸿励志学画》,对这类文体已有初步认识。六年级还将学到类似课文,如《轮椅上的霍金》《詹天佑》等,教师可推荐学生提前阅读,也可推荐课外同体裁的文章,有助于学生内化于心。
  总之,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多种类型文章教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由“一篇”走向“一类”,循序渐进,教会学生“学一文而懂一类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2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