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其发展的速度和变化,可以感受古诗词歌曲给我们带来的典雅韵味与意境。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风格的分类,能够准确地把握其特点,把古曲风格、戏曲风格、中西合壁风格、现代风格的声乐作品完美演绎。通过对其技巧的把握研究,使歌者演唱的呼吸与音量的运用、共鸣与音色的运用、咬字与吐字的运用、节奏与速度的运用等方面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现代科学的演唱技法的依托下完美呈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3-0116-03
  一、中国古典诗词类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古典诗词就是这伟大国度的文化瑰宝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从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开始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从起源到发展创新,都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相互影响着,由于诗词的格律性与音乐的旋律有着很和谐的关系,音乐跟着诗词的意境走,诗词依托着美丽的旋律,抑扬顿挫,堪称是完美结合。
  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是收集了许多文人所写的诗词,再与中国古代的词调相结合,就成为了最早的古典诗词歌曲,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词》,到了唐代是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诞生在这个朝代,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等,因为唐代的诗人非常多,音乐人也多,像李龟年、李隆基这些人都懂诗词和音律,既能自已写词,又能自已谱曲,因此这个时期入乐的作品也是特别多,当时诗歌入乐也就成了一种时尚。到了宋代,又增加了宋词,以宋代的曲子词入乐,并且传唱。到了元代,一些文人又利用了元代的曲牌来演唱古诗词,这个时期的古诗词歌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以清唱的形式,无伴奏的演唱,简单,通俗,易学。但是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无论是鼎盛时期的唐代格律诗,还是宋代的曲子词,或者是明清时期的散曲都因为落后的记谱法以及战乱、社会的改朝换代而无法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一个最大的遗憾。
  到了近现代,一些留洋回来的作曲家尝试着运用了西洋的作曲手法与中国的古诗词相结合,谱写出了新的古典诗词歌曲,实现了由古诗吟唱、学堂乐歌,到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的变迁,《红豆词》《大江东去》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后来又相继创作出了源于古诗词并结合新的作曲手法的作品,如《春夜洛城闻笛》等,这些作品的问世,充分表现了近现代作曲家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的重视。
  到了现代,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就是作曲家们以古诗词为体裁加以谱曲,为现代人创作的艺术歌曲,也就是作曲家以古典诗词为词,加以成熟的作曲手法,再配合人声,形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其作品数量众多,有代表性的如谭盾改编的《越人歌》,还有新的《钗头凤》《西洲曲》等一些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成功地继承了古代诗词歌曲的古朴雅韵,但作曲手法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中国古典诗词类歌曲演唱风格
  要想将一首声乐作品演绎好,首先要掌握好作品的演唱风格。李凌先生说:“艺术风格通常指的是艺术的风貌和格调,也就是艺术的形式所体现的风貌、特色和气质。从演唱者演唱作品来说,就是演唱者的音质、音色、行腔的特点,以及共鸣、力度、语言的把握和应用。”那么了解歌曲的内容、背景以及作者想要通过歌曲表达的中心思想就十分的重要,同時也对作品的演唱风格起着引导作用。对于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的研究要仔细、深入全面,因为古典诗词歌曲发展历程漫长而久远,既要了解古诗词,又要了解从吟唱到有旋律的创作技法,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更加完美地演唱作品。
  (一)“中西合璧”类
  这类古典诗词歌曲一般都诞生于近现代,是由一些作曲家引用西方先进的作曲手法,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来展现古诗词中的景和物,同时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在近现代这样的作品很多,如《梅花引》《满江红》等等。
  “中西合璧”类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品在借鉴西方的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同时,又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相融合,歌曲既有古典的雅韵,又有民族特色,还增添了西洋的作曲技法,演唱者再把气息、吐字、音色完美结合,就能将作品的韵味表现出来,人们吟唱和聆听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古韵,又让西洋唱法民族化,中国化,这种歌曲传唱到海外,对传播中国历史文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
  (二)“古曲风格”类
  “古曲风格类”的艺术歌曲是对现存的古代乐谱文本进行翻译整理的歌曲作品,它的诗词和音乐旋律都由古人创作完成。我国的第一部古典风格的作品是以《诗经》为代表,配以中国古代的词调音律,成为了最早的古典风格的古诗词歌曲。这些古曲,起初都是以古琴做为乐器伴奏,基本上是一字一音,进行填词演唱,以吟诵的形式表现古诗词的内容,古琴的音色和古诗的吟诵完美结合,融为一体,像是在倾诉作者的内心世界,平稳、悠静的曲调,会给人以清心、舒缓、忘我的感受。这类古曲的代表作品有《阳关三叠》《凤求凰》等等。
  (三)“戏曲风格”类
  “戏曲风格”类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类艺术歌曲中一种独特的作品类型,是将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和特有的戏曲风格的唱腔融合在一起,既有艺术歌曲的抒情性,又有戏曲中独特的行腔和韵味。“戏曲风格”类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种类繁多,比如以昆曲为代表的《七律·送瘟神》;以京剧为代表的《卜算子·咏梅》;还有一些以评剧、梆子腔为基础并与古诗词相结合的优秀的作品。
  (四)“现代风格”类
  “现代风格”类的古诗词歌曲,其歌词大都选自古诗词或现代词人创作的古体诗。作曲家在创作这类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多采用西方现代的创作技法(如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这些艺术歌曲在歌词、体裁和风格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个性和现代气息的特点,歌曲的艺术性更加深刻,使我国的艺术歌曲呈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但此类艺术歌曲相对缺少可听性,因此这一类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现代风格”类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宋祖英音乐会中新编的《越人歌》《钗头凤》《西洲曲》等等。   三、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技巧的把握
  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有一定的技巧的,首先,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要了解其背景和寓意,还要了解曲调的风格,是古曲风格,还是现代风格,是戏曲风格,还是中西合壁风格,作好全面的了解才能把握好演唱的技巧。例如,古曲风格的作品,就要以吟唱形式表现,中西结合风格的作品就要多结合西洋的演唱技法,戏典风格的作品就要多了解和掌握戏曲的韵律风格及独特的唱腔,从而更好地演绎作品。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技巧主要有4个方面:呼吸与音量的把握、共鸣与音色的把握、咬字与吐字的把握、节奏与速度的把握。
  (一)呼吸与音量的把握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之一,由现代作曲家改编的《西洲曲》在宋祖英的博士音乐会上唱响,旋律优美,这首诗词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深爱之人的苦苦思念。
  这首歌以叙事、抒情为基调,在呼吸的控制和音量的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曲调起伏不大,但是有休止符的频繁运用和曲式的变化,需要演唱者在呼吸和音量上有所控制,“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这两句话里有6处八分休止,因为在演唱时要音断气不断,所以一定要深呼吸,吸饱满,音量不要太大,适中就可以,下一句“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句没有休止符,两小节要一气呵成,所以要把气息调整好,音量比上第一句稍加强些,“西洲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这句是第一乐段的高潮部分,用由弱渐强,最后弱收的演唱方法结束本乐句。无论是开头还是结束都要全身打开深吸气,用气息控制好音量的强弱。正确的呼吸能够很好地控制音量,音量的大小决定了作品的鲜活生命。
  (二)共鸣与音色的运用
  共鸣在作品的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声音在腔体中产生的振动,是声音的扩大器。共鸣腔体包括胸腔共鸣、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其中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在所有共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作品的演唱中,每个共鸣腔体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根据音区的变化来调整共鸣腔体。《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古诗词歌曲是描写雨夜美景的,全曲没有太大音量变化,音色要清新,圆润,第一句“明月别枝”用的是散板的节奏,自由的演唱,音色要明亮,所以要采用胸腔和头腔共鸣,而且气息要饱满,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鸣蝉”这一句音区较低,声音要深沉,主要运用胸腔和腹腔共鸣,“听取蛙声”这一句高低音交错进行,所以气息要保持平稳,共鸣腔以胸腔为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天外”也是全曲的最高音,因此要多运用头腔共鸣,音色明亮,在高音区,气息更要下沉,全身放松,最后一句“忽见”,行腔要一顿一松,运用头腔和胸腔联合共鸣,把从焦急到惊喜的情绪表现出来。
  (三)咬字与吐字的运用
  中国的语言特别讲究声调与韵味,因此在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咬字与吐字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咬字是字头正确,清晰发音。吐字是指字头、字腹到字尾的发音过程,为了更好地演唱作品,将其韵味充分展現,我们在演唱作品之前要将作品进行反复的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字头、字腹、字尾、归韵的把握,然后再以怎么朗诵作品就怎么歌唱的形式来演绎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中的明,开头就要把字头M咬出来,经过字腹,最后归韵到韵母ING上,然后再唱月,以此类推,每个字都要归到字的韵母上,字咬完立刻松下来,让气息流动下去,所有的闭口音都要开口唱,这样才能把歌词清晰地唱出来,听众才能明白歌者所表达的内容。
  (四)节奏与速度的把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古曲风格的,类似于古诗吟诵,作品4/4拍,以慢板为主,节奏很好把握,因这首作品是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所以节奏舒缓,速度不快,第一句,“明月别枝”在节奏和速度上相对要自由些,属散板,从“惊鹊”开始速度恢复正常,乐曲在过遍时特用了一个八拍的间奏,把一片阴云和微微飘雨的景色引申过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用了切分、符点、擞音、顿断的旋律和节奏,以轻巧跌宕的唱法体现出晴空突变的景色,让行人知道暴雨将至的焦急,在演唱时要突出这一处,歌曲最后以散拍自由的速度结束,给听众以灵活、完美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独有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化瑰宝,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更是体裁独特、风格别样的艺术作品,它展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风格和技巧把握的研究,让我们能探索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更为深刻地了解祖国的历史、文明,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我们的品德熏陶、审美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特殊感染力和感召力对人的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159.
  〔2〕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J].甘肃社会科学,2015,(02):248-250.
  〔3〕牛月莹.古典诗词与中国艺术歌曲演唱风格[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69-171.
  〔4〕王正君.情感与技艺的交错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李元华谈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J].歌唱艺术,2017,(09):10-1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2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