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对天津医科大学英语专业(医学方向)毕业生中从事与医学相关工作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总结概括出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思辨技能,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英语(医学方向)专业思辨分项技能的理论框架。讨论如何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046-03
  思辨能力培养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大学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将思辨能力作为最有价值的教育目标之一。2017年我国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对英语专业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为“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可见,国标要求英语专业教学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新国标与2015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相比,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天津医科大学英语专业(医学方向)2016年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提出:学生应“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根据Anderson等的类级模型学说,创新能力属于思辨能力的最高层级,是各种思辨认知技能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我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在“思辨能力”培养上体现了国标精神。
  自2007年以来,我校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创办已整整十年。毕业生分布在医药信息管理、医学英语翻译、医学英语编辑、医学国际交流、公共卫生与健康传媒、英语教育等众多领域。他们在从事管理、口笔译、编辑、外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中,需要的思辨能力体现为哪些具体能力呢?在校生的思辨能力如何?又该如何去培养其思辨能力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呢?如何结合“医学方向”的特色,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現状
  近20年来,国内外学生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越来越重视。他们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1)思辨能力界定与测量;(2)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有效性。
  1.思辨能力界定与测量:在界定思辨能力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思维能力框架有“特尔斐”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Richard Paul的三元结构思辨模型、林崇德的三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和文秋芳的层级结构思维能力模型。这四大模型对思辨能力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元思辨能力(自我调控能力);(2)与认知相关的思辨技能和思辨标准;(3)与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为了能够对思辨能力进行测量和分析,国内外学者开发了20多种量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测量思辨情感特质,如“加利福尼亚思辨倾向问卷”;另一类测量思辨技能,如“加利福尼亚思辨技能量表”、“剑桥思维能力测试”、“康奈尔思辨测验”、文秋芳等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设计的思辨能力量具等。
  2.有关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国外不少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学科所需的思辨能力。这些学科涉及医学、生物学、护理学等。在国内,有关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经验的角度揭示并反思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现状研究。(2)将思辨能力培养与具体语言技能或专业课程(如口语、写作、阅读、演讲、翻译等)相结合的思辨能力研究,以上关于思辨能力的相关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3)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探讨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
  综上所述,前人的研究主要围绕思辨能力的界定、测量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英语专业结合自身方向(如商务、医学、旅游等),以毕业生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思辨能力研究仍为空白。
  二、英语(医学方向)专业思辨分项技能的理论框架
  根据上文对思辨能力的研究综述,我们看到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思辨理论模型。哪一种模型更加适用于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目标呢?笔者从该专业毕业生在专业对口的就业中所需的思辨能力为切入口进行了访谈调查。
  对2013—2017年五届毕业生(共计170人)的首次就业进行了统计,其中考研及出国的有41人,就业的学生中从事与医疗、医药、医学英语相关工作的有31人,从事英语教育工作的有13人。三项总共85人,占总毕业生人数的50%。其中“医疗、医药、医学英语”的就业方向最能体现出我们的专业特色,因此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0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中是否需要思辨能力,需要哪些具体的思辨技能。接受访谈的10位学生均表示,思辨能力是其工作中所需的重要能力。
  笔者根据以上访谈结果,并参照“特尔斐”报告对思辨技能各子项的描述,建立了我校英语(医学方向)专业的思辨能力框架。思辨技能分为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
  1.分析能力。(1)阐释:解读并阐明观点、概念、行为、符号、修辞等的含义,消解歧义。(2)解读:洞察并描述信息中所包含的内容、意义、功能、动机、价值观、规则等。(3)归类:为理解、描述、总结信息提出划分类别的框架。(4)比较:比较、区分观点、概念、论断,分析“整体—部分”的关系。
  2.推理能力。(1)探寻证据:识别、搜寻、筛选支撑论断的理据。(2)预见:形成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可能性结果。(3)推理:运用恰当的推理方式,确定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立场和观点。(4)解释:呈现概念、方法、标准、情景等方面的信息,以便自身或他人检验已做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等过程。
  3.评价能力。(1)检验推理:检查、质疑、评判理据力度和推理的合理性。(2)自我监控:反思推理过程,检验自身观点和理据,反省个人的知识局限、成见、偏见、情感、动机、价值观、态度等影响公正客观判断的因素。(3)自我调节: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时,以合理的方法进行补救和纠正。   三、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笔者以天津医科大学英语专业为例,探索如何构建以培养思辨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评价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一)课程设置
  结合国标的课程体系及学分比例(公共基础课约占26%,专业核心课程约占36%,专业方向课程约占20%,实践环节约占15%,毕业论文约占3%),对我校英语(医学方向)专业本科课程模块进行重新整合(不含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并根据课程特点、语言习得规律和教学实际设计出了对接思辨能力各项子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
  把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进行整体设计与融合。对我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模块进行重新整合,并设计出对接思辨能力各项子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按照课程模块建立课组,目标明确地重点提高某项思辨子能力,把全方位培养思辨能力融入整个培养方案中。
  (二)教学方法
  在推行课程设置改革的同时,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师全堂讲授的授课模式,采取啟发、研讨、辩论式的授课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模块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有针对性地训练某一项或几项思辨技能。
  1.PBL教学法。在医学词汇学、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上,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课程的设计以提出一个临床问题展开,主要以小组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导制的学习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1)教师设计临床病理,结合教学目标对病例提出问题,将病例和问题提前发给学生。(2)学生分成小组,选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内讨论。(3)课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参与讨论,教师对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PBL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辨能力。
  2.情景教学法。口译课堂采用情景教学法: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模拟真实的“接到任务—译前准备—现场口译—听众反馈—自我反思”的口译工作全过程。“译前准备”包括查找和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该话题涉及的重要概念、创建专业词汇表等,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分析和推理的思辨技能。“听众反馈”是指在某位同学进行现场口译时,其他同学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自我反思”是指完成小组口译任务后,小组成员要对自己在整个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与自评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翻译理论与实践、医学英语翻译等课程也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以翻译工坊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接到翻译任务—查阅资料—翻译—讨论校对—提交译文”的每一个环节中,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在转变课堂授课方法的同时,引导并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性、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管理学习内容,评价学习效果,整个过程需要学习者极强的元思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积极开展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互助合作式学习;等等。总之,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多元化的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激发自身潜力,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三)评估体系
  评估系统对教学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传统的诊断式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个人的发展,而多元化评估理论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进行,评估方案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在学习中进行评估,在评估中进行学习。多元化教学评估强调评估形式的多元化,评估参与者的多元化,评估工具、评估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估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评估形式不限于书面测验、考试,还可以加入口头汇报、合作项目展示等,让不同层次、个性的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评估的参与者不仅仅是教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促进其思辨技能中评价能力的发展。评估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增加“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的比重。
  四、结语
  思辨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就必须构建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综合以上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整合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改进评价体系,英语专业完全可能在夯实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出具备良好思辨能力的新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症”[J].外语界,2010,(1):11-16.
  [2]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J].中国外语,2011,8(3):66-73.
  [3]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