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闽南文化资源浸润道德与法治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義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教学的内容必须接地气,必须和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的生活文化、地方文化,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闽南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魅力、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教育内涵,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的一部分。从闽南饮食文化、名胜文化、民间艺术、节日文化这四方面入手,浅谈如何利用闽南文化来浸润道德与法治课程,让课堂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课程资源;饮食文化;名胜文化;民间艺术;节日文化;道德与法治
当前的社会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迅速进步,社会环境对于人才的道德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精神,教育学生继承祖国优秀道德传统并形成现代法治意识就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为了能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树立道德与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寻找出一条真正适合本地实际情况,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新路子来。
闽南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南地区的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地区性文化,它蕴含着浓厚的文化魅力、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教育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闽南文化与道德法治结合,将地方文化带入道德观念与法治规则教育的课程中,就能起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道德法治观念的效果,促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将来投身社会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闽南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饮食文化进课堂,激发爱乡情感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继承了我国烹饪技艺的优良传统,闽南近海,因此闽菜也以山珍海味闻名海内外!闽菜重“香”和“味”,以和醇、荤香的菜品菜色见长,福州菜淡爽清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特别是漳州小吃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卤面、猫子粥、水元仔、枕头饼、土笋冻、海蛎煎、沙茶面、锅边糊……这些风味小吃源远流长,它们凝聚着漳州人民的智慧和热情,传递着浓浓的乡音乡情,深深植根于千家万户的饮食文化中。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好吃”是人的天性,更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学业进度已经抵达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吃”是件富有体验的事情,而如果我们适当调动他们的兴趣,设置话题,学生会很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品尝美食的经历,和大家共同探索食文化。
比如笔者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吃穿住话古今》的第四个话题《中华食文化》的教学活动中链接了课题“闽南小吃”。教学这一课时共设计了食之智慧、食之有谱、食之有故、食之有具这四个教学环节。新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家乡各色小吃的图片,并让学生随着图片的转换快速报菜名。通过这样一个续联,造型别致、五彩缤纷的菜肴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五花八门的菜名更是让学生叹为观止,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家乡菜肴的丰富,惊叹家乡人的智慧。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了自己对饮食知识的了解,并分享了各自的食之故事,学生在组内声情并茂地讲述“佛跳墙”背后精彩的故事、“光饼”不寻常的来历……课堂气氛异常浓烈,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论了很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味蕾的讨论调动了思想上的共鸣,学生有感于闽菜的丰富多样,不仅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了文化认同感,深切地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
二、名胜文化进课堂,培养社会责任感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这里不仅有茫茫的大海、逶迤的山脉,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潺潺的溪流,张九龄言福州美景:“云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澹澹澄江漫,飞飞度鸟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处处美妙绝伦的奇景:厦门鼓浪屿、武夷山风景区、清源山、白水洋……福建不仅自然景观优美,它还保留着众多的名人故居而且拥有多处的红色革命旧址:福州的三坊七巷、古田会议旧址、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这些名人故居、革命旧址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展开精神文明熏陶的绝好素材,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教学永远只是停留于理论,要让学生真正感受、感悟文化精神,真正体会、明白责任感的重要性,我们应把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用最真实的生活素材来浸润孩子的心脾,熏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在感受先古名辈的情操和风骨中孕育出扎实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带领学生去探索、观察、发现以及收集身边的一切,学生要明确自己的思想方向和发展目标。要学会关心身边的生态环境,懂得探索中华历史文明沉积中的瑰宝。
比如,笔者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笔者便在课前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发展,知道在中华文明上千年的历史长河,自己的家乡文化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深入感知古风文化的厚重。学生通过参观和认识当地的历史名人与其传奇的一生,对历史文化产生一个正面积极的认识,并借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洗涤自己的心灵,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在内心孕育出故乡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加深探索传统人文艺术的积极性,回到课堂后,孩子们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感想、感悟,分享自己从经受文化洗礼而感受到的精神喜悦。通过结合具体生活实例,我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观阅三坊七巷、古田会议旧址等闽南文化遗址之后,被家乡的精神风貌深深感动,了解到闽南的先贤是如何为民众的生活,为地方社稷付出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学生也因此明白了作为祖国的栋梁,自己身上需要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
三、民间艺术进课堂,提升情感体验
不管是何种地方歌谣,都有其特定的节奏,通过韵律上的规律化和固定化,歌谣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该语言的韵律、节奏以及语感。但是,韵律上的相似性不代表学生能够理解歌谣的具体内核,学生能够唱出歌谣也不代表他们真的能理解其含义。在当今不少的歌谣教学中都存在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生只要能将歌谣唱出来,就算完成了歌谣教学。这种观点显然对歌谣的教学目的在认识上存在着极大的偏差,学生学习歌谣是要促进自己的话语能力,就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歌谣,特别是地方歌谣,这些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自然语言有轻重缓急之分,有抑扬顿挫之感,学习歌谣实则是在完成对学生的节奏教学,加强他们从韵律之间获取情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国粹》这组内容时,在学生充分感受完京剧的魅力时,我们可以进行知识拓展,链接我们家乡的芗剧、木偶戏,让学生学着唱几句或比画几个动作,也可以让学生拿起笔来设计各种形象的脸谱等各种方法体会戏剧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欣赏完唐装后,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欣赏惠安女服饰,共同探讨这一奇特的服装艺术形成的原因,甚至也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针线为惠安女的服饰钉纽扣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知,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節日文化进课堂,鲜活课堂教学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根柢。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这些节日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时节的到来;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传承他的某种精神;有的是为了铭记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我国传统节日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以及礼仪观念,不同的节日代表着不同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针对人们不断增长精神的文化需求,需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大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促进团结互助、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及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中进一步提升民族向心力与认同感,不断壮大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维护我国文化利益及文化安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蕴含着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例如春节呈现了亲情凝聚与家庭和睦,端午、重阳呈现了敬老尊贤的伦理道德……传统节日彰显了我国传统美德。通过让幼儿不断接受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审美内涵与社会意义,逐渐养成良好的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让节日氛围和孩子们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融合,在节日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节日中使课堂变得鲜活,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依靠精心布置,采集资料,展示各个传统节日文化的由来、传说以及风俗等,并通过图文并茂的版式、生动形象的实物展示,以及有趣的广播等形式,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立体化的展示,学生感受到节日气氛;同时,我还激励家长积极参与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活动中,比如开展亲子活动、创办家庭分享交流会,端午节亲子一起“包粽子”等,通过系列游戏,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感受到中国节日“快乐”“团聚”“和睦”的节日气氛。笔者正是通过这种鼓励幼儿与家长合作进行中国节日教育活动的形式,不但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所在,还能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减小隔阂,促进家园和谐,同时也促进了家长与学生间的亲子情感交流。
五、结语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化教学就需要结合实际,让德育回归生活,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运用闽南饮食文化、名胜文化、民间艺术、节日文化等文化素材,帮助广大儿童增长了阅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同时有效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罗敏.小学道德与法治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例谈[J].新校园,2017.
[2]施晓黎.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要求[J].新课程,2018.
[3]王佳毅.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4(17):183.
作者简介:王瑞卿(1975.12—),女,汉族,福建漳州市南靖县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9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