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尾艺术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恰当而有新意的结尾方式,不仅能总结本课,更能余味无穷。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结尾方式,既是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艺术性的体现,是教学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课堂结尾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80-01
关于课堂教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个认同:“一节课在开始时要迅速进入佳境,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在结尾时,更要让学生感觉一曲虽终,但余音未绝,让人回味无穷”。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它有别于文学、历史及其他艺术类课程,教师很难创造出太多别有心意、离奇夸张的授课形式,但它的结尾依然可以创造“另类的精彩”。让道德与法治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有“画龙点睛”的妙用,让师生双方都感到意犹未尽,这就一堂课的精彩之处。本人作为一名授课多年的道德与法治老师,多年来不断把“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尾”作为研究方向,通过不断思索、实践,并与其他教师的切磋交流,积累了数种课堂结尾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用经典的文艺作品作为结尾
经典的文艺作品是创作者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事件、人文、自然的感知,最终达到思想升华的成果,并且成为经典永久留传。教师作为引导者,有责任将这些经典传播给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尾处,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教材,精心选取一些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经典文艺作品来表达课程的主题。因为这些经典有着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比起枯燥的课堂说教,有利于学生接受,在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意向思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样的课堂结尾,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令人耳目一新,丰富了感情,发展了个性。
例如,在学习《感悟青春》一文时,结束新课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首郭小川的《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让学生齐读。在铿锵有力的读书声中,学生体会到青春的梦想、青春的激情、青春的幸福,有了这些,我们便有了克服怯懦的勇气和冒险的魄力。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青春不仅是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还需要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全面认识青春的内涵,解读青春的意义。
二、以“生活探索”之名义作为结尾
一堂课下来,教师洋洋洒洒,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这个答案,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检验。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才是真正为自己所接受的知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观点,是不是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的结尾处巧妙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答案。
例如,初中学生情绪易于波动,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新课后,我给学生做了一个心理测试:“你是一个乐观的人吗?”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调控情绪成功与失败的事例。通过对比,使他们体会到良好的情绪品质,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态。要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情绪,就要学会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主动调控情绪。我与学生约定,在今后的生活中,遇事要镇定、冷静,不要冲动,并互相监督。这种结课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品质与个人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设置悬念作为结尾
一堂课做到开门见山很容易,但它的结尾要留有悬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个观点为绝大部分教师所赞同。一般来说,临近下课,学生注意力下降,另外加上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整体把控不准等问题,都可能造成一堂课草草结尾。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除精准把控讲课节奏外,特别要注重在结尾之处巧设悬念。这样,不但把一堂课的高潮部分留在结尾,同时,也可让学生热情不减,在课外仍然有所思考,带着盼望之心迎接下一节课的到来。
例如,学生中普通存在学习很苦很累的观点,经常有学生说作业多,学习困难大。对他们来说,学习是苦差,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学习完《学习新天地》后,鼓励他们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要求他们上网收集有关“埃及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恐龙是如何灭绝的?”“真的有外星人吗?”等资料,以便留待下节课讨论。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又扩展了知识面。学生在充分的准备之后,在第二节课上热烈地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这一节课很成功。这种留有悬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而获得知识,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研究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态度。
四、巧用“点睛之笔”作为结尾
中国人的说话、处事思维,总是喜欢铺垫充分,最终才点明主题。作为教师授课,也是如此,整节课的长篇大论,最终都可以用一两句话加以总结。我认为,用最少的语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是对道德与法治老师的基本要求。其实,道德与法治课在新课导入阶段,就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在讲授新课阶段,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進一步的深入思索。在这两个阶段,所授的知识已然像一张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一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果要做得更完美,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结尾阶段运用好“点晴之笔”,用简炼、精辟的语言直点主题,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使其更深刻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结尾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千万不可小看这课堂上最后几分钟,如果运用得当,肯定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运用不当,整堂课便有虎头蛇尾、头重脚轻之嫌。因此,教师设置一个匠心独运的课堂结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达到协调完美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黄秀琼.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立意及其依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0):49-50.
[2]苏晶.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堂高效教学方法[J].黑河学刊,2015(04):116-117.
作者简介:
闫艳(1979-),女,江苏徐州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班级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6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