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的道德与法治常态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道德与法治公开课教学中丰富的资源、精彩纷呈的活动、声情并茂的课件演绎……都让课堂锦上添花。然而,日常教学中的常态课却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常态课堂”虽然是学生良好品行习得和养成的主要阵地,但常被“粗放经营”。学生虽然在公开课时享受着饕餮大餐,但我们的常态课却常常使学生“受饿”。
一个问题也就深深困扰着笔者:如何找准品德公开课和常态课的平衡点,实现常态课的突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常态课堂
一、审视公开课和常态课之间的差距
(一)资源迷眼高负荷——常态无力马拉车
由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上具有足够的开放性,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效果,都会尽力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材资源、视频资源、社会资源、学生的生活资源等。纷呈的课堂资源,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确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给学生“眼睛”看世界。可这样一节大容量的课,是我们常态课无法企及的。这也使得教师们听完品德公开课后,对品德课怎么上越发迷惑了。
(二)形式纷呈活动多——常态无味照宣科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形式丰富,可以讨论,可以沉思,甚至可以游戏,可以表演。尤其在公开课时,教师在课前往往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作铺垫,课堂上,学生也展示得很精彩。这些课堂很有创意,而且深受学生喜欢,因而效果很好。我们经常佩服这些老师们的素质,却又常常感叹我们在家常课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因为大多数品德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可谓“有心无力”。
笔者疑惑,学生是会因为一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而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呢,还是会对比平日里照本宣科的课堂,反而讨厌上常态课?我想公开课和常态课之间巨大的反差,似乎很有必要找到一个恰切的支点,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常态课堂。
(三)媒体演绎难度大——常态无奈技太苛
纵观道德与法治公开课教学,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多方运用。于是很多时候,公开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精彩课件展示”。虽然生动有趣的课件有效促进着学生的理解,可作为品德家常课,却少有几人能拥有这样的电脑技术。
不少老师在观课后都感慨:“这课件做得真好!”,“电脑高手才行啊!”。不难看出,公开课课件的高难度,高技术使得在经营家常课的老师们望而却步。
二、找寻常态课和公开课之间的平衡点
常态课是原生态的基石,公开课是艺术化的雕石。那么如何找准道德与法治常态课和公开课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常态课的突破?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生活课堂扎实课前导学
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学生都需要提前介入学习的内容,做相关的课前调查。课前调查的成功开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去调查,去操作。对于学生的调查活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对调查方法进行指导。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在布置课前调查时,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其次,注重小组的分工合作。在进行小组调查时,教师应给予协调指导,小组内角色要定期转换,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进行个人调查时,教师就要注重调查表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再次,建立资料整理档案袋。资料整理存档的过程,见证着学生获得信息——处理信息——解决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沉淀中,学生将逐步提升调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关注人文课堂对话学生内心
道德与法治常态课堂教学常是在对话互动中完成的。可是,对话也有质量高低之分:有的对话是机械的,停留在淺表层面,没有体现师生的智慧;有的对话则直指师生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我想课堂对话既要深入到学科教材的本质,更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通过对话,渐次推进学生的理解,实现教材的多重内涵与完整价值。
好的常态课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并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唤醒他们内心萌动的道德意识。作为教师,应不断地促发学生在教材价值导向处予以关注、欣赏、品味,并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由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对话中的感悟学生也是多元的。有时,学生有些独特的感悟可能与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悖。教师要尊重学生多元的理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同时有导航对话方向的能力。
(三)关注灵动课堂简洁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简洁的教学手段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这并不简单。简洁的课堂,往往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剖析的基础之上,更是对教学过程的有序把握,是对教学活动的独到设计,也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师如果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求,了解教材的编写依据,就能进一步理解编者在教材内容呈现上的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目标。再次,我们可以从教材的文字和插图,梳理内容。教师如能仔细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认真思考插图的编排意图,就能悟出准确的教学目标和丰富的教学内容。
教师只有真正去体验理解教材所要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了解真正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实现“怎么教”。教师心中有“目标”,那么在课堂上就能关注于学生的课堂生成,让学生去感受,思考,辨析,课堂是灵动的,老师有时可以不是掌舵者,但一定是风向标。
朴质自然的课堂,是为学生成长着实有效服务的,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若能认真解读教材,并扎根于每一节常态课之中,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因“常态”而轻盈灵动。俗话说“精于心,简于形!物由俭,心至奢。”道德与法治常态课堂要努力追求的是回归本真,简约实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