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军虎
【摘 要】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诵读;剖析作品;品味语言;创造美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对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个性行为和高尚的品德都有重要作用。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策略。
一、通过诵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
于漪老师说,语文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这就是创造性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审美创造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通过创造美的语境,再现文章的音韵美,把学生带入意境,“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
朗读,是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感知作品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声情并茂,用富于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以读促悟,通过美读,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中,我常通过范读和指导学生美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剖析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教师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三、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的鉴别美的标准,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 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我们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受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教学中,每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求他们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精美的语言,以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美的语言,如作者借助嗅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把微风吹来的缕缕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些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文中还运用“亭亭”“脉脉”等二十多个叠音词和“袅娜”“渺茫”等十来个双声叠韵词,赋予文章以音乐美。通过品味这些美的语言,使学生体味到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企望,想从月夜荷塘清丽、幽雅的景色中寻求解脱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品味其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理解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四、通过写作,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美的热情。如语文的写作题中,提供的例句一般语言简明、构思新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生在阅读品评之后进行仿写,有很高的热情,进而积极地创作佳句、创造美。如有个仿写题:请学生根据例句仿写一组句子——“种子如果害怕被埋没,就永远不能发芽。”学生随即创作了许多精妙的句子。如“蜡烛如果害怕焚身,就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触礁,就永远不能远航。”……一个个饱含哲理的语句,显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期望通过这些仿写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五、通过因材施教,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审美与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情趣等有关,因此,面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审美效果。面对同样波光浩淼的洞庭湖,“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则其喜洋洋”;“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则“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显然“物暗则己悲,景明则己喜”,美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穷山恶水则给人悲凉凄怆的感受。正如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让学生明白,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审美结果,完全是审美者主观差异造成的。同样,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也有所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求同存异,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六、通过观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教师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要学生细看柳树吐芽到柳丝低垂的过程;观察早晨在车站候车的各种人的神情和下班时的神情;观察雪花的形色状及飘落时的声音。其实,每名学生都生活在“生活”之中,但各人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却大不相同。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美,虽然是极其平凡的一个事物,在他看来却仍有其特点和不凡。而有的人虽身在生活,心却游离,再有特点的事物他都视若无睹。
所以,教师要一方面努力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使之进一步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自然,欣赏日月星辰、大千世界,让学生们的耳眼、身心获得真切的感受;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用心发现美、感悟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更要关注与之相适应的内在的心灵感受。身入生活之中,也必须融入生活、融进自我内心审美体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即用心去感受、思考,去挖掘事物内在的美。在自己有限的生活范围内,努力挖掘生活的内涵,通过发现生活之美、感悟生活之美,为自己积累更多写作材料。
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倪明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速讀(中旬),2015(7)
[2]吴皓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训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