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合作能力 提高语文水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文娟
【摘 要】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主阵地,在合作时,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与价值,便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要优化合作学习的策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教育方法;自信心;兴趣;互助小组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既有利于潜能的发挥,又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呢?
一、合作学习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既可以把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又能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语文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取知识,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实际绘图操作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不仅能充分展现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能从合作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能使获得的知识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加强小组合作,变被动为主动,既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加强互动式合作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可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在合作时,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与价值,便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承担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认识到作为团队中的一环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培养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身心的全方位锻炼、健康成长。正因如此,在当前的教育发展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合作环境
和谐的合作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能坦诚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由发表意见。若要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复习“拼一拼、读一读、组成四字成语”时,大多数学生拼读很是吃力。因为刚学完汉语拼音,就拼读多音节词,对学生来讲,难度很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写了许多字母卡片,分发到各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同学利用卡片组成书本中的某一成语,并能加调后读给大家听。于是各小组同学都积极动手,找出r、i、y、ue、j、i、ei、l,讨论着组合、加调,拼成“rì、jī、yuè、lěi”等成语,并高兴地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在拼组音节的过程,巩固了汉语拼音,加深了对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印象,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推动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而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在学习中学生可以毫无顾及地大展身手,把他们想象的设计大胆地展现出来。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从中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参与时机,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被动变主动,达到学生乐学的目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及探究精神,能够充分发挥其智能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建立有序的合作秩序
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合作经验,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教师安排好小组学习的基本程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及合作的有效性。程序可设计为: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测标。目标定向是指南,独立学习作基础,小组讨论为重点,组际交流达高潮,评议小结促深化,巩固练习测达标。在此基础上,再提倡各学习小组的个性与创新。这样,学生在合作时,对于该做些什么、怎么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可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
4.把握恰当的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的内容以问题为中心。而问题的提出,一是教师设计的,二是学生提出的。这两种问题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最好,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多而碎、甚至偏,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选择具有一定思考价值,能引发学生思考、争论、求异、求新的问题,选择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的问题,不能纠缠在琐碎的问题上。凡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这儿真好》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后,提出如下问题:(1)这儿是什么/哪里?(2)小熊为什么没有朋友?(3)小熊种树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4)他是怎样种树的?(5)为什么小熊后来有了这么多的朋友?(6)从小熊身上能学到哪些东西?
上述的问题中,(1)、(2)、(3)、(4)题学生能自己读懂,没有合作的必要;(5)、(6)两题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应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
5.设置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和可讨论性的问题
心理学家鲁宾斯说过“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思维情境是点燃学生合作学习的动力源,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有明确的、有价值的学习题材。教师应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挖掘学生原有认知和课本内容的联系,设置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层次性和可讨论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入情入境,对学习任务产生浓烈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积极地利用旧知探索新知。
比如《珍珠鸟》一课,在品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两个情境:情境一,小珍珠鸟在我的肩头喝完水后,回到家后和鸟爸爸、鸟妈妈有怎样的对话?情境二,小珍珠鸟在书房里自由玩耍,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了一声……请你分别以“珍珠鸟妈妈、珍珠鸟爸爸、小珍珠鸟”的口气说几句话。学生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主题,对“信赖往往产生美好的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6.合作后,教师要及时小结,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
合作完成,教师应及时总结反馈,把合作中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的行为加以表扬,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在合作中得到的成功,教师应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下一次的合作产生新的向往。同时,教师对在合作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要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从活动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在下一次合作时收到更佳的效果。
在合作时,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与价值,便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承担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认识到作为团队中的一员的重要性,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方位鍛炼与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多向交往,达成合作共识,注意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评议,共同完成练习或表演。以培养他们友好、合作的人格,这样,课堂才能更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浓,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双梅.小学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小说月刊,2018(06)
[2]张启奇.试论小学语文低年级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