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苏俊

  【摘 要】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教育领域也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了更高标准的需求。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取得了有效成果,受到“微时代”的有利影响下,部分学校将学案与微课有效融合并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教师的课堂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学案与微课的融合就当前而言相对不够成熟,因此并未取得各中学的广泛使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案;微课;研究
   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改革创新,高中的课堂教学逐渐从“传统的书面教学”转换为“学案与微课融合”的新型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物理将学案与微课融合,进而展开一种更新颖的教学模式,而微课是应用信息技术依照认知秩序,通过表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以及拓展教材结构化的新型数字教学资源,不仅能将所学内容精确化、知识结构较为鲜明,还能对教师的答题技巧进行有效总结,因此,学案与微课的融合,一方面为教师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与学习技巧具有一定意义。
  一、将微课作为介质与学案融合
  课前学案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性预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初步了解,使其在学生更专心,从而提高学习水平与质量。将学案与微课融合之后,教师更要侧重于课前学案设计与制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微课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与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总结要点,以及本节课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中物理老师通过微课与学案融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仅可以从古老的教学模式中脱离,也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一定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有效提升物理成绩。比如,在学习“相互作用力”这一内容时,物理教师可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宇宙中存在的力?”“相互作用力成立的条件”等,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材资源搜查相关资料,因此,通过利用微课与学案融合的课前预习方式,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重难点有一定了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时的主动参与性,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提高。
  二、利用微课与学案的融合为学生解决疑难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对知识认知能力的了解,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产生的疑点、难点,以及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鉴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预习对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有了大致了解,因此,可以利用学案与微课相融合,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在新的问题上,正确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并从中找出关联,合理且有效地使用网络教材资源,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而进一步提升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与效率。比如,在学习压力与重力这一课程时,物理老师可以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如“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的关系”等,通过学案与微课件的融合,向学生呈现压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或者通过课堂实验向学生呈现压力大小与重力的关系,教师可以在演示过程中,引领学生根据视频课件中的演示和实验,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方法。
  三、强化学案与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
  学案与微课融合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尽管如此,通过对这一模式的探究发现,学案与微课融合显然不够完善,例如“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评价”、“教师与学生对自身学习效率的评价”等,而教师与学生对自身学习效率的评价,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在获得教师表扬的情况下,使学生增强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好關系。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凭借信息化的软件系统,为学生建立“学习交流平台”,比如,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业余时间,科学合理地应用网络资源查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素材资源,并将其输送到教师建立的交流平台上,一方面可以实现与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外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该平台直接向学生或老师求助,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学案与微课融合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质量。但在应用学案与微课融合时发现,教师应尽快将其完善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为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考虑,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学案与微课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有效掌握物理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平林.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08):39
  [2]郑行军.物理习题类微课设计策略探索[J].数字教育,2018,v.4;No.21(03):81-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