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顺应生命“自然”,营造成长“绿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亚南

  摘要:教育,旨在服务人的成长,而成长即是自然生成、自主建构、自在发展的过程。“成长”课程作为对变革现实教育的积极探索,着力于通过完善奠基性成长课程,夯实学生整体“成长”的文化根基;重建拓展性成长课程,培育学生个体“成长”的学科优势;建构综合性成长课程,创设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践空间,为学生人格的完整形成营造一个富有生机的“绿园”。
  关键词:成长课程;自主建构;自在发展;自然生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A-0048-04
  宜兴市环科园实验小学,地处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区,学校汲取地域文化滋养,秉承园区“回归自然、感受纯净、健康生活”的发展宗旨,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用以引领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致力于营造让每一个生命自由呼吸、让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的自然绿洲。近年来,环科园实验小学以环科园园区环保科技文化作为文化和地域资源依托,开发和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成长”课程。以下简要陈述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一、解读成长:厘定教育的真实意义
  对于人的成长,以社会学理论理解,就是:个体意义上的人,在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习得群体共有的知识、经验、思维与行为方式等,进而融入、立足、活动于社会之中的社会化过程,在此同时,也交织着个体形成自身特质的个性化过程。对于教育,孙喜亭曾说过,“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干预。”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成长,教育又该如何积极干预成长?
  (一)成长,是自然生成的过程
  广袤自然,芸芸众生,都在成长之中;人,是芸芸众生中唯一“会思考的芦苇”。人植根于自然却能超越自然,出生时无比脆弱却能在生长中走向强大。然而,无论是处于低等台阶上的植物、动物,还是处于高等台阶上的人类,所有生命都首先属于自然,属于生物形态的存在。任何生命的成长,首先都得“行走”在大自然所设定的轨道上。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前经验”力量实现生物意义上的成长,然后方能去追求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成长。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成长依然需要借助和外化大自然赋予的“超生物”潜质去获得“后經验”方能实现。无疑,相比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人是大自然的宠儿。大自然不但赋予人一定的“前经验”,还特别赋予人“超生物”潜质,使人可以在后天获得超越其他任何生命、达到生命高端境界的“后经验”。在这样理解人以及人的成长时,我们可以为自身比他种生命的“得宠”和优越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人的“后经验”获得进程是否能够顺利展开,人的“超生物”优越性能否得到积极彰显,依然取决于大自然赋予的“潜质”水平,以及开发这种潜质时对内隐自然规则的遵循程度。换言之,人的成长,从根本上说,是遵循大自然赋予的生命规则实现内自然生成的过程;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干预,其意义在于探寻、发现人的成长的自然规律,并以严格遵循这种自然规律的教育行为,去开掘人的天赋潜质,使之以最佳状态获得最佳水平的“后经验”。
  (二)成长,是自主建构的过程
  我们知道,自有人类诞生开始,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便有了主客体两种范畴,主体即是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身,客体即是人类之外的一切其他事物。人类所以堪称世界主体,而其他包括同是生命存在的任何事物却不能享此殊誉,是因为后者仅仅能按自己的尺度直观世界,而人能既按自己的尺度理解和建构世界,又能按世界的尺度认识和建构自我。这里,无论是按自己的尺度理解和建构世界还是按世界的尺度认识和建构自我,从中发挥决定作用的,始终是人内隐于自己生命结构中的主体性,亦即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中富有源泉性和生成性意义的最根本特质,就是“自己主宰自己”的特质,包括主宰自己的内在意愿和外部行动。意愿和行动融为一体,构成自主的生命过程。成长,是人的生命过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具有主体性的任一生命个体,成长必定是在内在意愿驱动之下以自己直接掌控的外部行动去实现的,任何外部力量都绝无可能替代人的成长,也绝无可能通过强迫方式使人获得更好的成长。作为成长的自主建构,其机理是:主体以自身已有经验图式,去知觉当下面临的事物或课题,通过认知活动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做出自己的解释或形成相应的策略,从而完善或改变原有经验图式。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干预,在于察知学生原有经验储备,并据此提供可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达成最佳对接的新知学习“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成长,是自在发展的过程
  人的成长“主线”是认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然而,假如我们认定人的成长仅仅是在认识活动的“巷道”内实现,人的生命活动仅需局限在认识领域内,那就大错特错了。假如这样,那么,教育提供给学生的认识内容、课题难度等即使再适恰、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即使再吻合,对于学生与生俱来的多元生命需求而言,依然是枯燥的,乏味的;在这样狭窄的“巷道”中投入认识活动,身心是拘谨的,无法充分舒展的。因而,其认知运作看似顺畅,其实很难进入高度沉潜而又高度活跃的最佳状态。据此,我们认为人的成长绝不只是以智力因素为“主角”,以单纯认知活动为主线的知识图式建构过程,而是兼容兴趣、情感、价值观、审美旨趣、生活态度、处世能力等多种素质、涵养生成的过程。而这多种素质的涵养生成,有赖于人在其人生历程中对缤纷多彩社会生活的热切关注和热忱参与,有赖于人借由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自己舒筋展骨,自由驰骋。教育不能为学生提供原生态的社会环境,但教育应该以自己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和体制“特权”,在培植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营造出可让学生身心充分舒展、知情意行全面活跃、协同参与的课程生活,使学生于自在之中获得真正的自主,于认知建构之时同时建构完整的人生经验和完整的个体人格。由此,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干预,在于创设开阔且又宽松的课程生活,让人得以于自在之中实现自主发展、充分发展。
  二、促进成长:课程建设的行动探索
  以上文对成长教育的理解,来观照当下学校教育的现实,我们有不难发现当下的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业至尊、知识至上、负荷至重的教学状况,从根本上违背了生命自然生成、自主建构、自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了学生人格的整体培育、能力的同步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积极改变这种有悖生命发展本性的教育,我们开始了“成长”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实践探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完善奠基性成长课程,夯实学生整体“成长”的文化根基
  探索成长课程,我们首先是确保国家课程的根基地位,严格依照课程纲要和教学计划,致力于提升学科教学品质,进而为学生成长整体夯实奠定文化根基。主要实践有两个方面:
  1.建构“成长”课堂的结构形态
  此项探索,旨在遵循儿童认知心理活动规律,精心构建逻辑严谨的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对接学生既有经验,吻合学生思维特质,使之在清晰的流程和顺畅的思路导引下,有效展开学习过程。整个课堂流程为四个基本环节:自我认知→自觉建构→自主实践→自由创造。每个基本环节师生互动与相关效能要点如下:
  (1)自我认知,旨在激活学生新课学习的情绪力量,唤醒其已有经验。主要由教者通过设置冲突和提示回忆,诱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好奇,引导学生在内省生活储备中调动先前经验,重温旧有知识,进而发现潜藏于旧知土壤中的生长因素,催生良好的准备状态。
  (2)自觉建构,旨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知识探究,形成其新生经验。主要由教者通过问题启发和情境呈现,引领学生探究,促成学生发现,帮助学生在心智运行中感知当下情境,揣摩知识意义,进而获取蕴含于知识现象中的知识本质,形成新知的基础建构。
  (3)自主实践,旨在指点学生付诸实际的知识运用,训练其实践能力。主要由教者通过实景营造和条件创设,指导学生操作,点拨学生纠错,启发学生在身体动作中外化知识本质,印证知识真伪,进而生成承载于静态知识中的动态方式,实现新知的完整建构。
  (4)自由创造,旨在拓展学生知识建构的多元空间,开发其创造潜能。主要由教者通过同题异解和一题多解,启发学生求异,鼓动学生创新,激励学生在不变原理中发现“万变”方式,感受知识魅力,进而体验孕育于有限知识中的无限风景,尽享创造的巨大乐趣。
  2.创新“成长”课堂的教学方法
  此项探索,旨在根据儿童情意心理活动特点,灵活运用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之在浓烈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推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这些教学方法的基本方面及运用要点如下:(1)在教学内容呈现方面,追求审美性,即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努力使其具有相应知觉美感(如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让学生在良好的感官愉悦中,生发学习兴趣;(2)在教学语言表达上,注重感染性,即跟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努力做到态度亲和,能贴近学生,言说诚恳,能感召学生,措辞富有魅力,能唤起学生交流欲望;(3)在学习方式设计上,强调灵活性,即根据学习内容知识形态的不同,指导学生运用最为适恰的方式去学习相应知识,摈弃单调刻板、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4)在学习状况评价上,坚持激励性,即无论对学习过程表现还是对学习结果表达,无论是对学习出色者还是对学习不佳者,都要努力以欣赏赞扬之眼、信赖期待之情去对待,运用多种正面评价手段,去肯定优点,去呵护自尊,去激发潜能,去鼓励点点滴滴的进步。
  (二)重建拓展性成长课程,培育学生个体“成长”的学科优势
  长期以来,从师资力量、教育设施设备、教学的时间资源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以确保国家课程不折不扣的实施,这已经成为每个学校、每位校长和所有教师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国家课程除了在学科均衡性和教学精当性上存在缺陷之外,在基本要求的达标和基本质量的实现上不会出现全局性失误。但是,正如我们并不讳言的那样,长期以来“知识至上”的教学缺陷,已经导致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窄化和碎片化,改变这种状况的积极做法,除了上文所说的完善国家课程实施的课堂结构形态、优化国家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方法,还必须开辟一种得以发掘学生学科优势、促进每个学生个体最佳成长的课程领域,这就是我们要重建的拓展性成长课程。
  拓展性成长课程以了解不同学生的优势智慧和学科兴趣为前提,以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原则,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智慧,发展不同学生的特长。拓展性成长课程,主要有四类:
  1.语言人文类拓展课程。此类课程以语文和英语为学科基础,设置语文扩展读写和英语绘本会话两门学科。语文扩展读写,以单元读写主题为主要依据,开发阅读拓展课程,渗透微型练笔。英語绘本读写,以单元词汇句型为主要依据,开发绘本会话课程,开展读说活动。
  2.探究应用类拓展课程。此类课程以数学和科学为学科基础,设置数学应用探究和科学实践探究两门学科。数学应用探究,以思考操作习题为主要依据,开发应用探究课程,开发创新思维。科学实践探究,以实验制作为主要内容,开发实践探究课程,发展创造能力。
  3.艺术表现类拓展课程。此类课程以美术和音乐为学科基础,设置绘画书法和器乐演唱两大门类多个学科。绘画与书法,从美术教材中提炼相关的绘画和书法元素,按照两个板块,分设若干学科。器乐和演唱,从音乐教材中提炼相关的演奏和演唱元素,按照两个板块,分设若干学科。
  4.运动健身类拓展课程。此类课程以体育和卫生相关课标和教材为学科依据,以国家相关条例和测试指标为目标诉求,按照运动和健康两个板块,分别设置若干学科,且分别以体能、技能训练和常识、案例教学为主要方式,开展相应的拓展活动,借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三)建构综合性成长课程,创设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践空间
  在奠基性成长课程中,学生重在学好体现国家意志及世界与民族文化核心精神的基础知识,整体、系统地形成走向立足社会的公共知识体系。在拓展性成长课程中,学生重在学好与国家课程紧密关联且又符合自身爱好的课外知识,在比较广阔的背景上和相对自由的空间中,对国家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形成视角与深度各不相同的个人理解和个性经验。相比前两者,综合性成长课程旨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将两类课程中通过各门学科的课内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通过其课外拓展所学得的个人经验,“投放”到自然环境的生存历练和社会生活的综合实践中去,为其由“学校人”向着“社会人”的转化和发展创设“仿真”的实践条件和实践机会。   對于综合性成长课程,我们主要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采用项目开发形式,围绕三大主题展开探索实施,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运作体系。
  1.依托宜兴山水秀美的自然资源,以野营考察为基本方式,开发以生态伦理与审美创造为主题的综合实践项目。做法是:每学年春秋两季,分别组织游览活动,根据年段不同,确定不同景点,周密制定活动计划,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将观赏风景、锤炼意志、运用知识、研究生态等不同学习元素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这样的项目实践中提高以生态精神和审美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2.依托宜兴名流辈出的人文资源,以调查访问为基本方式,开发以读懂名人与励志争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项目。做法是:每学期规划一次,有序展开查访活动,根据时代划分,选择不同名人,确定不同查访重点,设计恰当活动形式,如了解生平、整理业绩、感悟精神、走向行动等,让学生在这样的项目实践中增强以奋发向上和矢志进取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3.依托宜兴品类众多的物产资源,以参观学习为基本方式,开发以弘扬传统与传承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项目。做法是:每学期组织一次见习活动,根据宜兴特产品种,走进不同乡镇,进行现场观摩操作,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将认识艺人、咨询工艺、观摩操作、知晓要领等不同实践形式相互关联,让学生在这样的项目实践中形成以感悟文化和学会创造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三大主题中的每个子专题,每个子专题的每一次活动,都周密制作方案,将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校内组织成员、校外协作人员等,都落实到位,使项目实践活动精心有意、井然有序、生动有趣、扎实有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真正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向着完整的“社会人”迈出可喜的步伐。
  责任编辑:颜莹
  Rational Reflection 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Growing” Curriculum
  SHEN Yanan
  (Yixing Keyu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ixing 214205,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aims to serve human’s growth and growth is a process of natural generation, autonomous construction and free development. “Growing” curriculum, as an active exploration of innovating realistic education, tries to improve the basic growing curriculum to form cultural foundation stones for students’ growth as a whole. Meanwhile, teachers should reconstruct expansive growing curriculum to foster the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of students’ individual growth. Besides, teachers should construct comprehensive growing curriculum to create the practical space for students’ autonomous growth so that we can forge a lively and vigorous green park for students’ formation of their complete personality.
   Key words: growing curriculum; autonomous construction; free development; natural gener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2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