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落地生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敏泉

  [摘要]语文素质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基础,也为学生提高其他学科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培养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要求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科学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只有建构起 “人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使教育真正走向世界,走向将来。在给学生各学科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也为自己终身学习发展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 。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创新精神
   核心素养是学生素养中的核心部分,有别于以往提倡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在社会中发展的关键能力品质。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需要学生能各学科互相串联,互相协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素质人才,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小学中,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学习认识尚浅,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母语在小学语文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的全力培养与细致引导来提高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先生说: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呢,那就是学生拥有最基础的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这种能力还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提高。另外,语文的核心素养还表现在全面的学识修养和健全的人格修养等方面。(《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 我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认为:语文素养不但包括平时对于语言的积累、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更需要学生平时学习的习惯和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等。而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还加入了文化鉴赏等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要提升学生对于优秀文化的鉴赏与审美的能力,使得学生真正达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对“核心素养”最好的诠释。
  一、从以“知识”为核心的时代”走向以“素养”为核心的时代
  作为中国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耳熟能详,而且牢记在心。核心素养不仅需要语文教学的发展,也需要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帮助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知识的传授,但如今现状已经改变,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方式不利于课堂的互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无法进行,而“简约化” “板块式”的结构才是师生课堂对话、自主探究的平台,是引领学生直达灵魂的过程和捷径。在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我带领学生从学习“咀嚼”这个词入手,首先进行生字书写检测,接着解释“咀”和“嚼”,这两字都口字旁,“咀”的右边是个“且”,“且”是一块很香的肉的放在盘子上;“嚼”单独一个字出现时,读作“jiáo”,它的右边是个“爵”字,“爵”是一种盛酒的酒器,里面盛满了酒。有肉吃,有酒喝,这就有了咀嚼,有了回味。教师从字、词、句、篇带领学生“咀嚼”文字,“咀嚼”文本,“咀嚼”人物对话,嚼出了爸爸妈妈对作者的爱,嚼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味。核心素养本质的关键是“能力”,它不可灌输,不可简单地黏贴复制,只能慢慢地培养。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作为一线教师应准确把握“教”与“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协作学习等课堂模式,凸显学生能力,使“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二、“语文传统教学”转向核心素养教育
  在我国应试教育仍然是束缚教师的教学,传统教育几乎以分数为基础,划重点、难点,而对于其他知识点置若罔闻,不加以重视,更别谈拓展延伸,导致学科对于学生的塑造性大大降低,育人功能严重缺失,“核心素养”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无法落实。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能力都没有问题,为什么学生的成长会受到束缚呢?这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的“育”没有突出,前面提到的应试教育是一大方面,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发展能力在学校中往往会被忽视。教师可以有很多途径去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去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情趣美,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美。赏析佳作时,为了培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教师带领学生走入文中的意境,让他们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如《凡卡》中“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三句话是这样普通的情景,可为什么对于凡卡来说是如此“甜蜜”?教师通过运用合理的想象来品味艺术境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惨,更加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这种有灵动的课堂让我们可喜地看到:“语文传统教学”转向“语文素质教育”,学生们大胆地想象,思维得到了拓展,自由自在地在“语文”这块沃土上遨游。
  三、变“课堂的创新”为“课程的创新”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师的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更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彰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因此,立足于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是语文课堂的核心目的,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会求知、会做事、会合作、会生存。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和文本的个性构成了语文课鲜明的个性。教师带着自己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现文本最大的价值所在,用自己准确、生动、幽默、真情的语言及巧妙的教学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求知,整个课堂有书声,有畅言,有议论,有感情,有思考,有积淀。管建刚老师提出作文教学必须重视“作后讲评”,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他认为想上好讲评课,就得好好地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批改是第一步,批改后,得“琢磨”学生的作文,这就是研究。从管老师的《爸爸或妈妈关心你的一件事》习作讲评课中,我们看到管老师的讲评课很简单:一是找问题。与学生一起来看看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句子,这堂课管老师主要与学生解决了习作选题内容的单一及习作题目的统一——《妈妈(爸爸)关心我的一件事》。二是读好词好句。全班同学一起来欣赏同学的好词好句,谈谈感受与想法,让学生感受到并能写出一句美好的句子,是件多么美妙而又值得高兴的事。三是指导写法。从同学习作中引出一个训练点——寻找“爱的味道”,有苦有甜,苦的味道让人印象深刻,苦的味道与众不同——到学生选材上的指导:反着选,反着写,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创新,不会千人一面,这是写作文的智慧,作文写作方法的点拨如蜻蜓点水,引起学生思想的涟漪。管建刚老师的课简约而不简单。语言训练点,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有心理认同感,欢迎。这种训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也有心理认同感。相信学习这节课的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运用能力中,学生的知识增长了,能力提高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语文教学其核心便是要从语文教材或文字材料本身的语言入手,通过品味字、词、句、段、篇,感受语文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表达,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从而培养语文的素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品味语文、享受语文,与语言为伴,与语文共舞,使“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美丽的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1]梁丽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索核心素养的学科育化[J].小学教学研究,2018,(32).
  [2]梁晏.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落实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8,(32).
  [3]翟涛.也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7,(07).
  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首批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文号为闽教基〔2017〕69号。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5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