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成洁
摘 要:“三生教育”主要包括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安全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活习惯教育,等等。不但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生物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从而树立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另外,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可以了解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对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正确生活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三生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这些是“三生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的开展“三生教育”。
随着生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知识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不能简单地将教学目光放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优化上,生物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对全新生物知识的认知,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力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共同发展。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知识体验流程的设计,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体会生存的意义,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相关教学资料,体会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了解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知识理念提升的同时,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感受集体生活所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生物实践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生物知识。教师还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了解生命和生存的意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生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价值观念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将“三生教育”教育理念合理地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例如,在讲“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时,我们以2019年3月21日下午,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一化工企业的化学储罐发生爆炸为例,带领同学们展开了一场生命的赛跑。
生命赛跑第一场,年纪稍大的王阿姨,脚部受伤导致血液不断从伤口喷出,且出现腹痛、头痛、眼睛疼痛等症状,很有可能因冲击波造成内脏损伤。要求学生能整合所学的生物知识判断王阿姨是什么血管出血?应该在什么心端止血?抽血时,针穿刺的是什么血管?抽血来的血液呈什么颜色?为什么?血液有哪些成分?看到这位阿姨的部分血液化验单后,如何解读数据?生命赛跑第二场,根据全面检查结果,王阿姨无重大脏器损伤,根据她的血液化验结果,判断腿部皮肤组织细胞受伤处已经出现炎症,医生开出了静脉注射消炎药的处方。要求同学们思考“消炎药从手臂静脉注射后,到达腿部病灶位置的路径是怎么样的?”生命赛跑第三场,经过输液,王阿姨有所好转,但医生发现王阿姨失血超过800 mL,测得王阿姨的血型是A型血。要求学生清楚“王阿姨要接受输血吗?
输血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生命赛跑第四场,经过输血,王阿姨的气色好了很多,但在前期检查中,医生测量了阿姨的血压,收缩压为16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75毫米汞柱。要求同学们“阅读资料,判断王阿姨是否患高血压?如果是,你会给她什么建议?”最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这些疾病和数据,为家人列一份“远离心血管或血液疾病的健康计划”。
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库,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一一将血管、血液、体循环及肺循环等知识串联起来,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常见急救所涉及的生物知识,能够树立相应的生命观念,并能意识到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注重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价值取向,让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生物是可以服务于生活的。教师在进行生物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课本教材和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独特性,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从而建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学习理念。“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学境界。
在学习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具体事例,渗透安全教育,让同学们知道发芽的马铃薯以及有毒的蘑菇都是不可以吃的;买肉时一定要看是否是检疫合格的;厨房和炊具只有经常保持干净,才不会污染食品;不购买“三无”产品,这些都是生存下来的前提,让学生能够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下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中的传染病和免疫时,教学生如何预防传染病,如何预防毒品危害,等等。这些都是交给学生生活的常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学生的生活能力得到了提升,才会去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不但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科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实例,还能加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教育,规范了日常行为,培养了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另外,学好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学生的生存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可以了解许多自然现象,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具体事例,渗透安全教育。
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讨所得出的生物结论,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知识探索榜样,健全学生的高尚人格,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讲述生物学家奋斗的实例,从而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探索是严谨、勇于进取的过程,很多生物学家用盡一生都在追求打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相结合。比如,发现了青霉素的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詹纳发明了牛豆接种法,从此,预防天花就由牛痘接种法逐步取代了人痘接种法;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物学家的探索历程作为教学背景,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学家的贡献,生物学家在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生动的实践案例,从中体现出了伟大的人格魅力,传递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这些美好而生动的故事,能够体会生物学家所具有的人生价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渗透,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衍生规律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类比方式,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生物学所蕴含的知识规律,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面对困难时,自主的通过生物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学习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人生也是一样的道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我们只有去改变自己,努力的去适应这个社会,否则我们将会被淘汰。同样的环境,如果你自身不强大,或被别人消灭,或被别人挤垮。然而又如,学习了社会行为,研究了蚂蚁、蜜蜂这类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就不难发现,他们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可以教會学生团结就是力量,在变幻莫测、弱肉强食的大自然里,即使再怎么弱小,一旦团结起来就会成为强者。即使面对再强大的对手,只要同心协力,最终也会取得胜利。
初中生物教学与社会生活常识、社会现象相联系,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学习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环境进行研究,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多样化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生物的现实情感,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例如,在学习生物技术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练习制作泡菜、酸奶等发酵食品,探究食品保存的方法,等等。同时,教师还需要丰富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感性认识,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主的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分析生物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命教育”的主要意义是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珍爱生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掌握相关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生存意识,关心自然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总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注重创新性,在生物教学中合理的融入“三生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教学课标所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尊重时代的发展规律,生物教学中合理地渗透“三生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进行教育活动开展,促进学生个体化成长,当前我国的“三生教育”还处于研发的重要阶段,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倪良山.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神奇[J].德育探新,2011.
[2]朱全宏.初中物理教学与三生教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3]董利娃.谈谈化学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J].课改论坛,2014(2).
[4]王永军.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6-107.
作者简介:
王成洁,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宝安区塘尾万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7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