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程整合视域下“艺术概论”教学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军

  摘要:将课程整合思想引入艺术概论教学,通过整合表演课,将“静态”的艺术原理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动态”呈现,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形成新的认知。通过前期剧目观摩阶段、中期课堂教学阶段、后期汇报总结阶段,一方面改变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脱节的局面,解决了艺术概论课上因学生艺术知识积累不足无法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教学难题;另一方面,系统化的人物分析提高了表演课上学生的人物塑造能力,实现了双赢。
  关键词:课程整合;艺术概论;典型形象;影话表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C-0007-03
  职业学校“艺术概论”教学普遍存在一个实践难题:由于学生缺乏经典艺术作品积累,教师课上仅仅通过举例分析,大部分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相关原理。鉴于此,我们将课程整合教学思想引入“艺术概论”课堂,通过整合表演课,将“静态”的艺术原理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动态”呈现,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形成新的认知。笔者以江苏省戏剧学校五年制高职四年级影话班22位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典型形象”为教学内容,相机整合影话专业表演课教学剧目内容,进行行动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前期剧目观摩阶段、中期课堂教学阶段、后期汇报总结阶段,历时半学年。
  一、教学行动过程
  (一)前期剧目观摩阶段
  为结合表演课教学剧目开展典型形象教学,4月份笔者观看了该班《灵魂拒葬》教学汇报演出。这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剧作家欧文创作的一出表现主义剧作。剧中虚构了六位阵亡士兵的灵魂,讲述了他们拒绝被埋葬的故事。包括将军、士兵、亲属在内的十多位主要演员,在规定情境中基本上完成了人物的舞台行动。但在人物性格上,大部分同学没能挖掘出人物的独特个性,人物有雷同化倾向。这与同学们缺少生活体验、没有找准人物性格有关,这也正是典型形象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期课堂教学阶段
  1.实施典型形象理论教学。典型形象是“艺术概论”课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关于小说、戏剧、电影等叙事类作品人物形象的评判标准。本次课程授课计划为2课时,教学目标为借助表演课教学剧目帮助学生掌握典型形象的含义,并具备一定的人物分析能力。为了与表演课统一教学目标,授课时特邀请了表演课老师听课。
  教学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解析典型形象的含义,第二步以艺术史上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印证典型形象的特征。在完成第一步含义解析后,教师首先以哈姆雷特、奥勃罗莫夫、阿Q等人物为对象,邀请同学们对他们的性格进行描述。但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人物的陌生,性格概括背离了人物的特征。显然,继续围绕名著人物解读典型形象,学生理解不到位。笔者不得不转而询问《灵魂拒葬》中将军这一人物的特点,这时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的描述也具体了许多。顺势以将军这一人物为例,具体讲解了典型形象的个性和共性特征,并指出唯有两者兼备的人物才能称之为典型形象。为了锻炼学生的个人分析能力,课堂上并未对剧中其他人物展开分析,而是留了作业,要求学生以《灵魂拒葬》或其他作品中的人物为例,分析典型形象的特征,字数不少于1000字,一周后在讨论课上发言讨论。
  2.开展《灵魂拒葬》人物形象讨论。在“艺术概论”课堂开展表演课人物形象讨论,是典型形象教学内容的延伸,也是本轮课程整合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如同一座桥梁,一头连着“艺术概论”课,一头连接着表演课,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为了提高讨论质量,讨论课由“艺术概论”与表演课老师共同承担。讨论程序按照《灵魂拒葬》人物出场顺序,先由扮演者分析角色性格,再由学生互提建议,然后课题组老师点评。讨论结果呈现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学生虽然学过了典型理论,完成了课后作业,但部分同学仍然没有弄清典型形象的特征,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这样的同学有5位,占12位发言同学中的42%。第二种情况是看到了人物的类型特点,却没有找到人物的个性特征,认识不深入。这样的同学也有5位,占42%。最后一种是有2位同学概括出了角色的性格特征,但没有做出个性与共性区分,因此结果仍然不理想。出现这三种情形的原因,除了学生没有吃透典型理论之外,还与学生语言储备不足,表达能力欠缺有关。
  讨论课对学生触动很大,尤其是两位教师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令学生豁然开朗。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参照课上讨论的人物性格定位,对角色进行再认识,在表演课堂进行再加工,争取在期末汇报时塑造出新的形象。
  (三)后期汇报总结阶段
  1.《灵魂拒葬》期末汇报演出。5月底,《灵魂拒葬》毕业汇演经过数月打磨在学校剧场举行了。这是对表演课教学的检验,也是对课程整合教学的检验。
  首先上场的裘莉娅扮演者,身着洁白的婚纱,一声哀怨的呼唤:“莫干,你出来吧,出来见见我好吗?”一位痴情女子的形象立刻呈现在观众面前。接下来上场的莱维,玩世不恭中不失正义感,妖娆多姿琼,外表清高却难掩内心苦涩。这对冤家恋人的情感纠葛,在两位同学的激情演绎下被表现得跌宕起伏。之后杰米的扮演者演出了一个大孩子的懂事,母亲的扮演者战胜了年龄的挑战,而剧中性格反差最大的韦博斯特和玛莎夫妇,也被塑造得非常丰满。先前讨论课上,韦博斯特扮演者看到了人物性格中的暴躁和颓废,却没有发现人物暗怀理想的一面。玛莎的扮演者虽然抓住了人物怨愤的情绪,却没有觉察到人物怨而不悔的性格。但演出中两位同学凭借精心设计人物的语气和动作,成功完成了这对复杂人物的性格呈现。最后出场的是汤姆·德里斯科和凯瑟琳·德里斯科姐弟俩,虽然人物形象都比较单一,但演员凭借扎实的表演技巧,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总之,与期中汇报和讨论课相比,同学们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有了明显的进步。表演开始围绕人物性格展开,而不再是为表演而表演。这让任课老师都深感欣慰。
  2.典型形象学习小结。演出汇报的成功,替代不了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学期结束前,要求同学们以总结的形式,针对先前作业和讨论课存在的不足,结合《灵魂拒葬》演出体会再一次论证典型形象的特征。目的是检测同学们对典型形象最后的掌握程度。總结达到了深化学习的目的。绝大部分同学的人物分析,不仅包含了共性和个性,还能对个性的独特性、丰富性,共性的普遍性、深刻性展开论述。写作方式也改变了心得式的写作习惯,懂得用逻辑推论的方式逐层阐述观点。最后,全班总结写作获95分以上的同学有17人,占全班人数的77%。   二、研究发现与结论
  (一)过程分析
  本轮课程整合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剧目讨论、演出汇报和学习总结四个步骤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典型形象的教授环节,由于采取了课程整合,增强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提高了教学实效。讨论课是课程整合教学的重要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应用为目的,以表演课舞台角色为载体,在师生讨论中提升学生对典型形象与舞台角色的把握。演出则是典型理论在舞台实践上的具体运用,汇报演出的成功,验证了课堂整合教学的价值。而期末学习总结,则是对典型理论的再一次重温,结果证明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问卷分析
  学期结束前,笔者对该班22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四个方面13个问题。对“将典型形象与表演课教学剧目《灵魂拒葬》结合起来教学,对你理解典型理论有帮助吗”这一问题,学生选择“A.帮助很大”的为28.57%,选择“B.帮助较大”的为47.62,19.05%的人选择了“C.帮助一般”,4.76%的人选择了“D.帮助不大”。由于《灵魂拒葬》中主要角色仅有10多个,班上有8位同学参演群众角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典型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对“你认为讨论课对你掌握《灵魂拒葬》中的人物性格有帮助吗”这一问题,学生选择“A.帮助很大”的占47.62,选择“B.帮助较大”的占33.33%,充分说明讨论课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认可。
  (三)结果分析
  课程整合一方面改变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脱节的局面,解决了学生艺术积累不足,无法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教学难题。笔者尝试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从理论输入——理论整合——理论实践——理论检查,再回到理论输入循环往复的过程,且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反馈方式:作业、发言、作品、试卷。
  另一方面,系统化的人物分析提高了表演课上学生的人物塑造能力。对教师而言,要求在跨学科教学中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学能力。对学生而言,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降低了理论学习难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次课程整合教学尝试尚有以下方面需要改进:一是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与艺术积累不足有关,也与没有吃透剧本有关。如果将第五章中的题材、主题等剧本分析知识放在典型形象之前讲述,让学生在剧本分析基础上分析典型形象,会减少学生学习困难。二是教学手段需要丰富。如果在分析《灵魂拒葬》人物时让学生现场表演剧目片段,运用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习典型形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夏英
  O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ZHANG Jun
  (Jiangsu Drama School, Nanjing 2100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idea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s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Ar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performance classes, the "static" art principle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role-playing of students, which helps them form new cognition through experience learning. On the one hand, it has changed the situation that art theory is out of touch with art practice, and solved the teaching problem that the students can't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image deep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rt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 cla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 analysis has improved the students' character shaping ability in performance classes. Thus, a win-win situation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course integration; Introduction to Art; typical image; shadow talk performance
  本文系江蘇省戏剧学校立项课题“课程整合下的艺术概论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编号:XKJT201801)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9-08-06
   作者简介:张军,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南京,210000)公共理论教研组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68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