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再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香平

  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思考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备课时深耕细耘,提炼出丰富厚实的内容,结合课堂实际恰切地渗透。从“在学生似是而非处切入,夯实基础;在学生普遍出错处着力,丰厚积累;在学生兴趣疑惑处用心,引导拓展”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在学生似是而非处切入,夯实基础
  试卷讲评课在整个高三语文复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试卷讲评课的效益高低直接影响高三教学的质量,甚至是学生的高考成绩。有效的试卷讲评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模后的第一节语文讲评课,本来在备课时我重点备了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因为试题涉及到了其中的句子,而这三首诗又是我特别喜欢的,就想在这个地方重点拓展。但我在实际讲评时发现,涉及李白诗的这个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是100%,就没必要对此花大工夫讲了。倒是,我备课时认为比较简单的题,学生答的却不够理想。因为是全区的统一网阅,学生的成绩还没有出来。课堂讲评时,我把选项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统计各小题的答错人数,结果发现,我以为简单的题学生答得不够理想,我认为需要重点讲的地方,学生的正确率反倒比较高。这样一来,我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错误率较多的地方重点讲。比如第3题,考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用错的成语是“横冲直撞”,所涉及的语境是:
  “九曲风涛的黄河,由内蒙草原掉头向南,劈开黄土高原,直泻华夏腹地,横冲直撞地将这胜地分为河西和河东,成为秦地与晋域的天然分界。”
  横冲直撞的意思是乱冲乱撞。乱冲乱闯的水流怎么能把胜地分为河西与河东呢?所以这个成语在这儿用得不对。这个错误本来很明显,可是不少学生不选这个,偏偏选了“星罗棋布”,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原来,他们把“星罗棋布”理解成了“整齐”,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解导致答题失误。
  其实,“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形容多而密集”,并不是“整齐”。具体说来,就是指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强调的是多而密集。将其带入原文语境中:“中条山中那星罗棋布(多而密集)的名庵古刹”当然是可以的。
  讲到此,我拓展的内容就变了,本来在备课时,我设计的拓展内容是结合文本重点讲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既然学生的问题不在这儿而是出现在成语“星罗棋布”上,不知道“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多而密集,误以为是整齐。那么,我课堂拓展的着眼点就换成对同样语义成语的积累。
  试卷讲评课不能止于“就题论题”,如果学生通过试卷讲评课所掌握的仅仅是“这个题目”的答案,那么,知识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统,容易造成复习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试卷讲评,不仅要做到解决“这一题”,更要达到由“这一题”到“这一类”,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提炼升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复习,查漏补缺,扫除知识上的盲区,反馈发现不足,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有效。
  我问,“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多而密集”,那么,关于“形容多”的成语还有哪些?
  赵一霖想到“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的多;郭宇锋想到“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李佩泽想的是“卷帙浩繁”,这是形容书多;形容书多还有一个成语“汗牛充栋”。
  还有吗?“形容多”的成语?我继续追问。
  韦祎想到了“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韩松锜想到了“山阴道上,目不暇接”,这是形容优美的风景很多。
  还有吗?
  学生陆陆续续又想到了“数不胜数”“车载斗量”。
  还有吗?
  何宇南说了一个成语,多数同学都不知道,我让何宇南写在黑板上,“恒河沙数”,这是这节课何宇南给我的一个惊喜,我没想到平时语文成绩老让我头疼的何宇南竟然知道这个成语。我让她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她解释对了,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
  我打出PPT,对刚才表示意思多的成语做一个梳理总结:
  星罗棋布 鳞次栉比 俯拾皆是 卷帙浩繁 汗牛充栋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数不胜数 车载斗量 恒河沙数
  我说,汉语表意的丰富和美丽由此可见一斑,身为中国人,我们真得发自心底地感谢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这么丰富而美丽的词汇。
  讲到此,觉得意犹未尽,再深入一步,加大难度。不仅是指多,带上感情色彩,形容“罪恶多”的成语有哪些?请写出至少六个。
  范阅把手举得高高的,一脸的自信洋溢在脸上。我让范阅到黑板默写,范阅一气呵成写了:恶贯满盈,罪大恶极,擢发难数,十恶不赦,罪恶滔天,磬竹难书。
  前五个成语都写对了,第六个成语的第一个字写错了,把“罄”和“磬”给记混淆了。“一个人的问题,大家的财富”是我们班的口头禅。既然出现问题,就在问题这儿重点讲。
  先讲“罄”和“磬”这两个字的区别,都是上下结构,而且字的上半部分长得都一样,都是“声几又”,所不同的是下半部分,一个是“缶”,一个是“石”。这两个字的意思不一样,“罄”的意思是尽、空,“罄竹难书”是说把竹子用尽了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磬”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多用玉或石制成。所以,这个“磬”字的下半部分是一个“石”。
  苏轼在《石钟山记》里有“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这个“磬”跟“磐”长得有点像,“磐”上半部分是个“般”,下半部分是个“石”。还有一个“馨”字也要注意。为区别“罄”“磬”“磐”“馨”这四个字,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成语、古诗文名句等,比如:
  罄竹难书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正在重读的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作品全编·诗歌卷》,给学生补充讲解鲁迅的《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钱理群先生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2014.10.23.“大参考C19”)时说:所谓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就是爱读书的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我深以为然,以此要求自己,勤读书,多读书,只有这样,即便是试卷讲评课,也能通过自己的所读带动学生去读,丰厚课堂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学生普遍出错处着力,丰厚积累
  课前检查成语听写“焚膏继晷”,尖子班的学生写“膏”有近一半的人出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此为例,讲语文学习的字词积累。
  先弄清楚“焚膏继晷”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既然“膏”写错的多,那就先弄清楚“膏”的含义。“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二:其一是指脂肪、油,比如:春雨如膏,民脂民膏;其二是指肥沃,比如:膏腴。词典上的解释干巴巴的,怎么让学生牢固掌握?得和学过的课文联系起来,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以至刻骨铭心。于是,我带着学生复习梳理学过的带“膏”的成语、诗词和古文。
  先给一首《西江月》词,猜猜词中写的是谁?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首词出自《林黛玉进贾府》,以反语的形式来批贾宝玉。其中的“纨袴”本义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华丽的衣着;“膏粱”的本义指肥肉和细粮等美味的饭菜。后用“纨袴膏粱”借指富贵人家过惯奢华生活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子弟。也做“膏粱子弟”“纨袴子弟”。
  我们想想看,历史上或者是现实生活中,你了解到的膏粱子弟有哪些?学生很快例举了一些坑爹的官二代或者富二代等。
  “膏”当脂肪讲,有一个词叫“脂膏”,我想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诗《红烛》,其中有一个片段:
  红烛啊,流吧!
  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膏”当肥沃讲,有必要强调“膏腴之地”,意指肥沃的土地。这个词其实学生也学过,在贾谊的《过秦论》里: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守要害之郡。
  再讲“病入膏肓”,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把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膏肓被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归纳一下,带“膏”的成语、熟语有:
  纨袴膏粱、膏粱子弟、膏腴之地、民脂民膏、春雨如膏、病入膏肓、卖狗皮膏药等。
  再回到“焚膏继晷”上来,其实,这个成语出自韩愈的《进学解》。韩愈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釋,故名“进学解”。文中写到: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遍;记事者必提起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听写中所错的一个“膏”,引出这么一长串的知识积累。我一直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更细化,能力更强化,而更细化的知识和更强化的能力,是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实现的。做学问要融会贯通,学养丰厚的修炼求一“通”字。
  教师只有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知识才可能生动而丰厚,也才能让学生受到精神的滋养,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学生兴趣疑惑处用心,引导拓展
  要教好语文,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语文老师。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文科老师,教语文就不能不读文史哲,读书是为了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让自己的学养能够通过课堂给学生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2015年是羊年,乙未新春,学生春节期间所见所听的一个频率较高的词是“三阳开泰”。有同学问:老师,“三阳开泰”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理解呢?为什么不少商家打出的标语却是“三羊开泰”,有什么区别吗?
  细心的孩子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写的是“三阳开泰”,意思是岁首祝颂吉祥的话,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祥亨通之象。词典告诉读者这个词由《周易》的卦象变化引申而来。班上有几个对《周易》感兴趣的孩子就问: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具体讲讲这个词的来历?
  这个问题好,一定要借助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有效引导。
  于是,我再次重读曾仕强先生的《易经的智慧》、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和马叔礼先生的《方块字的灵魂》,我对“三阳开泰”这个成语的来历做了一番精心的梳理。对《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写的“古人认为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白昼渐长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是泰卦,三阳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是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的伙伴,深受人们喜爱。甲骨文中的“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羊年新春,人们喜欢用“羊”字讨个吉利,“三羊开泰”中其实是借了太阳的“阳”的谐音。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三阳开泰”。
  这个词源自《易经》的五个卦,即剥卦、坤卦、复卦、临卦和泰卦,分别代表农历的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这五个卦的阴阳消长之道代表着节令和时序的变化。
  剥卦:5个阴爻在下,1个阳爻在上,表示九月丰收已过,应将好的、大的种子留下,硕果不食,得以留存,为来年播种之用。
  坤卦指十月,农历十月在节气中有立冬、小雪。彼时九月的寒露、霜降已过,坤卦的卦象是6个阴爻,纯阴之象,表示大地要休息。坤卦初爻说“履霜,坚冰至”。九月脚下踩到霜时,小雪带来的坚冰也就将至了。
  十一月复卦,5个阴爻在上,1个阳爻在下,表示阴极阳生,阳刚之气开始返回来了;复卦其实是八卦中的地雷组合,十一月的节气中有大雪,冬至。冬至一阳生,冬至是地下阳能生,通地气了。
  十二月为临卦,临卦是八卦中的地泽组合,4个阴爻在上,2个阳爻在下,表示此时的大地不仅通气而且通水了。
  正月为泰卦,是八卦中的地天组合,3个阴爻在上,3个阳爻在下。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故“三阳开泰”。
  具体说来,也就是当年九月,剥卦的硕果不食,为来年初春提供庄稼的种子;坤卦的六爻皆阴,使坤阴大地得以彻底的休息;接着地雷复卦地气上升,阳能自地底回暖;继之地泽临卦冰雪将融,为来春提供了麦苗等种子的雪水;立春终于到来,此时地天交泰,气温暖和,乃有万物的勃勃生机。
  山地剥卦是阴气逼走了阳能,地地坤卦是大地终得安静;地雷复卦是一阳生;地泽临卦是二阳生;地天泰卦是三阳生,三阳为天,地天交泰,时为元月初春。故春节岁首人们用来互相祝福的吉祥语叫——三阳开泰!
  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方块字,背后蕴含的却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源远流长的大智慧!
  王鼎钧先生在《桃花流水杳然去》(21页)一书中写到: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代表意义,符号简单,意义繁复;符号有限,意义无穷。所谓敏感,就是领会了有形的符号背后那许多的无形,从字典能够解释的那一部分之外,之上,得到许多字典没有解释,不能解释的部分。[1]
  教师拥有丰厚的学术背景和阅读背景,才能使学生能够从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益。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书育人,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因为,教师本身的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鼎钧.桃花流水杳然去.商务印书馆出版,2014: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77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