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兴袖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扩大教育目标,在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以及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将情感教育视为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新课改
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下是受到非常大的重视的,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养成良好的品质以及形成高尚的人格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那么语文学科当中具备的各种潜在情感因素正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质以及高尚的人格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众多教师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方向以及教学结构做了一定的改革,同时创新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有利于语文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一、创设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的教学情境
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当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点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与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内容相关的有效情境。以更好地加深文章对于学生的情感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现代信息技术也快速地被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当中,为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的展示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
比如说,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黄河颂》这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通过声音给学生创设一个令人感到震撼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一开始的环节当中就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比较经典的《黄河颂》的朗诵视频,也可以播放一些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当中歌曲,通过视频当中气势磅礴的热情、壮阔的气势,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能够通过这种情境的感染感受到黄河桀骜不驯的个性以及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这种爱国之情。然后我们再要求每一个同学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部分去进行朗诵,通过这种亲身的体验去对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进行充分的体会与感受。因为学生并没有经历过当时的那种动荡的年代,所以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同身受,获得良好的情感教育。
二、深刻挖掘文章当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这门学科当中文学作品的比重较大,这些作品当中大多是通过一些朴实的语言去揭露以及表达一些真实并且深刻的情感,只有通过细细地品味才能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些蕴含的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可以利用其自身的这种极大的感染力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美的形象。这是语文学科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课堂当中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蕴含丰富情感因素的重要工具。教材当中文章真正凝结了前人的心血与智慧,在提供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那么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挖掘其中的深刻情感就要带领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刻的挖掘。
比如说,在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反复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对文章进行深刻的分析。让学生找文章当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引导大家以背影为线索,对文章进行分析。最终让大家感受到:文章的开头以背影开篇,奠定了全文的一个感情的基调。车站的两次背影又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抒发了父子间的深刻的感情。文章的结尾部分再次写到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中,并与文章的开头做了呼应。通过这种对文章的深刻剖析让这种气氛弥漫在整个课堂当中,让学生与文章合为一体,产生情感的共鸣,并能够体会到“天下父母心”的真正情感含义。
三、用语言去打动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文学课,注定是始于情并且终于情的,并且语言在当中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当中要饱含情感,利用简洁明了、绘声绘色的语言去生动形象地为学生表现出文章当中所蕴含的情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将学生的真情实感暴露出来。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语当中就能够对文章的情感得到深刻的体会。
比如说,在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的教学当中,在开始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来对春进行介绍以及歌颂:“看!春天架着五彩祥云姗姗而来了,浑身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它化作嫩绿的草芽,从坚实的大地当中冒了出来,她又化作了北归的大雁,从遥远的天际飞了过来,看啊!她飞过了千山万水,飞过了山脉大川,留下了深深的绿意,留下了阵阵的清爽。春天美不美呀?”通过这样一段优美的语言为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生动优美,要有一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感染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文章当中,感受文章当中作者想要抒发的深刻情感。
以上便是我提出的几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方法,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唐红娜.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J].教育,2016(11).
[2]廖玲玲.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外语文,20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