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诊断与改进为例,探索专业层面诊改路径,包括目标、标准、实施、信息化等方面,为其他院校开展专业层面诊改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专业诊改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188-02
   教育部2015年启动职业教育教学诊改工作,至此已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以及《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等。教学诊改的最终目标是要求职业院校应作为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層面建立质量保证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形成特色质量文化。在五个层面中,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是核心,而专业建设是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是山东省省级诊改试点院校,护理专业是学院优势专业,护理系以建设高水平护理专业为引领,扎实开展教学诊改工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诊改体系。即在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以实施成果导向教学为路径,逐步形成八字质量改进螺旋,以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两方面为保障,以医护特色文化建设为助力,持续推进诊改工作。
  一、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体系
  目标是专业建设的起点,确定专业建设目标要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服务学院总体发展目标。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带头人带领下,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结合护理专业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制定护理专业建设具体目标,即经过3—5年建设,完善医教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成集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省内一流、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形成护理专业特色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护理专业建成具有较强办学实力、较好校企融合度、较强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办学特色鲜明、能够引领专业群发展的国内知名高水平专业。
  二、完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
  专业建设标准是为获得专业教育的最佳秩序和效果,对专业建设过程提出的规范性意见、对结果提出的目标性要求。改进以诊断为前提,诊断以标准为基础,诊断的本质是发现偏离标准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标准无以诊断,更无以改进,因此专业质量标准是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基石。护理专业借鉴成果为导向教育(OBE)理念,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的学习成果出发,“反向”设计专业教学标准。首先从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出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人才类型、专业领域、职业特征、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和职业成就六要素。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设计护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毕业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同时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借鉴美国ISPN(国际执业护士水平考试)课程项目教学标准,融入美国护理教育课程的闪光点,将前沿的护理理念及护理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诊改实施路径
  1.医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搭建“医教一体”育人平台,创新医教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和运行机制,形成学校和医院之间的一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机制。积极探索“冠名班”、订单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和“现代学徒制”等。与医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打破传统的“2+1”培养模式,探索“1.5+1.5”的“校院融通、全程共育、分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2.探索整合护理,重构课程体系。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学院开创性地提出整合护理的概念并进行推广。护理专业以整合医学理念为指导,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打破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临床护理课的界限,在护理专业中开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体化融合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改革,按器官系统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体化融合,加强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避免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不连贯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弊端,使所授知识更加系统化,更符合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实现了医学基础课与临床护理课的有效衔接,更加符合职业教育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与护理岗位职业需求的对接。成立了16个课程整合小组,共整合专业课程16门。
  3.强化实践育人,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校院合作、资源共享、双方共赢的原则,校院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学校仿真实训环境和医院真实环境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院校融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做学教”一体,以理实一体化教室、护理实训中心、见习和实习医院为平台,形成“职业认知—校内实验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四位一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4.服务医养健康产业,加强境内外合作交流。合作共建的国际医养护理人才培训基地,服务国家养老事业,培养具备国际职业素养的医养结合护理人才。学院发起成立了“鲁台医养结合协作有人共同体”,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充分协同发挥鲁台两地的教育、医学资源对养老健康服务的作用。
  5.打造文化育人的素质教育体系。针对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途径,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通过专题讲座和各种活动,如护理技能大赛、护士授帽仪式、科研活动与创新实践、医学人文训练等,增强学生投身护理事业的信念。通过校史馆、护训楼的文化建设以及南丁格尔广场等校园文化,使学生坚定献身护理事业的决心。通过社会实践和医院见习、实习,理解护士职业内涵和护理岗位素质要求,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彰显文化育人特色。
  6.加强医护特色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将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大力精简、整合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及护理人文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加突出护理特色。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实践设置更加贴近临床一线;开发专业发展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跨文化护理、国际护理新进展、国外护理伦理与法律等国际护理相关内容,提升护生职业素养,促进护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加强专业建设过程管理
  学院现已建成专业发展平台、教师发展平台、课程教学平台、学生发展平台、校本状态数据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护理专业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对建设过程的各种数据做到及时采集。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发布人才培养核心数据。通过数据平台真实、全面地呈现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现况以及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社会评价等情况,为专业诊改工作提供数据,确保诊断对象和诊断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增强数据管理平台的预警及统计分析功能,为专业诊断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五、发挥专业主体作用,推进各层面持续改进
  在专业层面,护理专业校内带头人是第一责任人,校内专业带头人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在课程层面,各门课程教研室专人负责制订课程建设总体目标、课程标准等,任课教师依据课程目标、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专业及课程建设实行自评与学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学院依据专业带头人考核标准、课程建设标准等,对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万德年.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设计[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79-81.
  [2]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10-13.
  [3]游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标准的价值、要素及构建[J].职教论坛,2017,(11):74-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1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