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各地区高考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地,使得高中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也开始迎来新的转变。具体到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渗透已经成为新的趋势。本次研究对新高考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思考,一方面把握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方面充分尊重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高考作为高中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走向更高学府的必要途径,其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从目前各地区高考改革的意见趋势来看,考查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新的高考要点。在生物学科中,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价值融入课堂也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的突破。
一、 关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特质,这种特质也可以认为是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到生物课来讲,生物学的核心素养包含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
生命观念,是希望学生通过生物学中生命传承、生物繁衍、生命死亡或者诞生等现象的认知来形成一种正确的生命观念,是一种能够对生物学现象行为等进行理解和解读的品格和能力。譬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都是生命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思维,这也是生物学科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我们在探究或者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时候,必须要有科学、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比如我们要观察一个生物种群的生活习性,如果观察的过程不严谨,得到的结果可能就不科学、不准确,甚至可能白费力气。这就是思维不够科学,做事不够严谨,是缺乏学科素养的表现。
科学探究,这体现了我们做学习、做研究的科学性。具体到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探究和活学活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事物现象的认知也是在递进的,过去的认识未必就不会被取代。常常怀着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不断追求科学真理、探究事实真相,这是生物学科进步的关键,也是学生应有的一种态度。比如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了解生物学现象,通过实验来研究生物学原理,通过科学的论证完善更新自己的认知等,这都是科学探究素养的具体表现。
社会责任,这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目的性和学科的社会价值。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开展生物学教学,是希望培养优秀的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这就要求学生自身具备社会责任感,愿意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需要,为学科的发展、行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需要学生有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珍惜健康的责任意识。
在传统的生物学科教学中,老师并不会特别注重核心素养的教育。但现在来看,生物学科素养和我们的高考改革是保持一致的。故此,老师理应全心全意去进行核心素养的教育引导。
二、 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 明确主题,有效互动,让核心素养教育深入人心
核心素养教育需要找准切入点,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口头宣教。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年龄已经接近成年,在思想观念方面也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只是空洞乏味的做宣教,学生难免会觉得无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明确主题,找到核心素养教育的接入点,这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成果的转化。
在关于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教学中,老师选择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与“基因”有关的知识点,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部分科学家主张对人体进行遗传基因改造这件事?”在这里面,考虑到学生对事情的认识和考虑可能不够全面,老师也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基本的思路指导。比如在遗传基因改造的功能效用方面,老师指出基因改造在医学上可以用来防止遗传病的出现,降低畸形儿或者先天性疾病的概率;但这种技术也同样可以用在生化武器的研发方面,有可能变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基因改造也可能对增强体质有极佳的效果,能够提高人类的寿命;但同样的如果遗传基因改造真的可以延长寿命,也或许会对社会养老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通过老师的啟发,让学生在思维的拓展中逐渐地形成一种生命观念。最后,同学们共同的观点是:可以支持发展基因改造技术,但一定要在安全稳妥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应该全球性的达成共识,避免基因改造技术用于武器研发和战争之中。这就体现了学生的生命观的塑造。
再比如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老师挑选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三中《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这一节的内容作为衔接点,组织同学们发起了一场关于“践行反毒禁毒责任,从我做起”的主题讨论活动。老师让同学们从自身的角度着眼,去谈应该怎么反毒禁毒,远离毒品。在这场主题讨论活动中,学生给出了多种思路。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校园微信群、学校家长群、学校宣传栏和学校广播站等各种渠道加强反毒禁毒宣传,提高学生的防毒意识;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在学校建立观察站,对学生群体中的风气、舆论进行把控,在发现有疑似学生涉毒或者其他不良行为现象的时候及时进行应对。同学们围绕这一课题开展的深度讨论,正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
(二) 信息技术支持,做好素材拓展,让核心素养教育更有力度
高中生的社会经验阅历并不是非常丰富,尤其是对高中生物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接触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心素养教育的开展。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素材资源的拓展,这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
在讲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二中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这节课的时候,其中有一节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了科学家摩尔根发起并建立染色体遗传理论的故事。在课文中,受到篇幅的限制,对摩尔根先生的事迹介绍相对有限。学生对人物事迹的感受也可能不是很深刻。老师认为,这是一次开展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的好机会。为了帮助同学们感受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们在科学探究事业上的巨大贡献,坚定意志,我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资料给同学们作为参考。比如诺贝尔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再比如世界知名科学类丛书《昆虫记》的作者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其中更有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邓稼先、屠呦呦等扎根科研岗位辛苦奉献的事迹资料。 通过对这些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事迹以及相关资料的解读,让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探究精神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影响、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加深刻,更有感染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
(三)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核心素养
其实从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生物学重大结论、重大理论、重大成果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专家学者们坚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的。而且,大部分科研成果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凝聚团队的力量去攻关。而从生物课程教学实践来看,高中生个人的学习能力较低,思路视野狭窄,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误区。采取合作学习,既符合生物学科发展的规律,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新的思路视角,拓展学生的眼界,弥补认知的短板,这是一举多得的。
故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也经常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研究为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实验成功率,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启发,老师决定分组开展高中生物学实验操作。我们采取4人每组的分组策略,给学生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材料等。在课前,老师已经讲解了实验的原理、流程等内容。在具体的实验环节,老师并没有再做介绍,而是要求同学们自行去组织实验。不过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②实验所用器具材料有哪些?
③实验的流程是什么?
④实验的易错环节有哪些?
⑤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同学们围绕这几个重点去进行组内学习讨论。期间,大家可以举手申请老师的帮助,也可以自行去翻阅课本、笔记寻找答案。由于大家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不同,每个人的思路不同,在实验中经常出现争论或者疑问环节。但这也恰恰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促进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一些同学在认知上的误区得到纠正,一些同学对酒精灯、试管架等的操作技巧更加熟悉,同学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分工配合意识也明显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符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素养内涵,是核心素养教学的有益尝试。
三、 进行核心素养教学成果的跟踪反馈
核心素养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很多老师尚未摸索出成熟有效的教育模式,对教育成果没有办法进行精准的预测。故此,为了保证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性,老师会注意做好课程效果的评价和跟踪反馈。
老师会及时跟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课程的一些意见和想法。比如用信息技术辅助进行教学的时候,有同学反馈资料的播放展示速度过快,有些资料来不及记背了解。对此,老师在制作视频或者搜集资料的时候会更加精炼,或者单独制作一个页面把重要知识点展现出来让学生去做笔记。再比如我们通过设置问卷、在试题作业中添加核心素養方面的考查内容,从而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掌握情况。借此来调整教学的策略方案,优化核心素养教育的体验。这样通过持续地对教学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不断调整优化,即可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果,实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传递。
四、 结语
在高中生物学科中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这既是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也是国家、社会对青少年人群成长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紧密围绕新高考的要求去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从而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宋传凤.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65.
[2]苗娟,陈忠.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20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13-14.
[3]杨东华.探究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式[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8(18):17-18.
[4]朱卫家.新高考形势下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8(14):14-15.
[5]杨旭.以一节实验课为例浅谈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8(12):35-36.
作者简介:李胤宁,杜变变,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静宁县威戎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6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