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提升路径的新要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对知识创新、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的新导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要义。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资源依赖理论和共生理论,构建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资源依赖—战略选择—履行行动—互利共生”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校企自有资源的互补性是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基础,为其共生发展提供条件;自有资源的成长性及共生资源的重要性决定了合作关系的稳定程度,是推动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依据理论,应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校企之间资源依赖结构优化;提升企业整合资源能力和资源生产能力,提升企业成长性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区域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产教融合资源的共生共进。
关键词 职业教育;资源依赖理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1-0042-07
一、問题的提出
深化产教融合是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新时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注重从企业端发力,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推动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指出“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课程、技术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从合作双方提供的资源要素和合作形式来看,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属于组织间共同促进、互利共赢的资源交换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校企双方对优质资源共同期待、融合发展、共同成长的基础上,呈现为共生性的依赖关系。关系的共生性很好地诠释了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本质。
创建并维系好校企之间的共生共建关系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前提和核心,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的发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企业发展带来新挑战。企业需要在新的产业链逻辑中寻求协同共生、跨界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资源,以不断适应组织生产方式变化。企业与职业院校分属不同性质的组织,其组织间合作关系建立与维系的根本在于校企双方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寻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优质资源的重要战略选择。
从发展战略层面审视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行为,一方面,在概念内涵上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主动性、能动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在行为上符合企业经营规律,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在伙伴选择、合作内容确定以及命运共同体打造方面具有更强的自洽性,符合市场规律。因此,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资源依赖理论和共生理论,构建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资源依赖—战略选择—履行行动—互利共生”的分析框架,探讨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合作过程中对自有资源和共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和依赖结构,以此分析其与企业和院校合作关系建立与维系的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的关联性和互利共生性,对当前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二、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存发展需要资源,任何组织不可能持有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实现自我供给下的生存和发展。大量关系组织生存的稀缺和珍贵资源都包含于组织的外部环境中,因而所有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外部环境,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完全独立。为了生存的需要,组织不得不从外部环境中引进、吸收、转换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社会合法性、顾客以及技术和物资投入等,形成组织间资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组织在与环境的交换中,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1]。资源依赖理论更加关注组织间的交换,组织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为组织自身带来的影响。组织资源的交换与协调,其最终目标是走向共生[2]。巴内将资源依赖理论从传统的应用延伸到了战略联盟,认为只有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复制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产生持久竞争优势[3]。
企业通过与一个或更多的组织形成联盟获得可持续发展优质资源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交换、共建、共生、共享是组织间合作的基本特征。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参与合作的利益主体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基于资源而进行的选择、配置和利用[4]。在合作中,企业提供的资源为资金、场地、捐赠、专项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所获取的资源是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生产成本的优化、新技术研发创新以及社会声誉的提高等。职业院校提供的资源包括满足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原创性的知识和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设施、行业内品牌声誉等。企业通过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研发技术成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师资团队、形成文化品牌等,优质资源的积累对二者的组织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是双方能够提供互补的资源。双方对合作伙伴所提供资源的需求程度是关系建立的基础,合作双方对共生资源的依赖程度是关系维系的核心要素。从整体上看,院校与企业在资源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可以从资源的重要性、互补性、不可替代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依赖性
(一)资源依赖性
资源依赖性包括资源的重要性、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出发点,也为企业选择社会责任的领域和对象提供了依据。企业要实现总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需要按照生产中对不同资源的依赖性来选择履行责任的对象,形成自己的社会责任结构。其中,资源的依赖性越大,企业应该对资源提供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企业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识别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对资源的内涵、重要性、互补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进行确认。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高,即对人力资源及技术创新类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这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关键,企业势必会增加这部分资源提供者在企业社会责任配置中的比重,履行更多的职业教育社会责任。 (二)资源共生性
资源共生性是指企业在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投入各自的资源而引起的其他重要资源和新生资源增加的数量,反映了双方自有资源的依赖关系以及共生资源对组织自有资源的依赖。一种资源的重要性不仅意味着其在边际产出上的贡献率较高,同时,在技术上也决定了其他重要资源的投入数量和新资源的产生数量[5]。在企业与院校的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提供资源的数量及其重要性直接决定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资源的数量和重要性,这些资源聚集、凝聚、依附在一起,产生新的重要资源,很好地表达了合作资源的共生性。资源的共生性越强,由此聚集和生成的资源就越关键,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就越大。因此,企业就会愿意对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界定与测量
自有资源指的是参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独立组织所能提供给对方的自身特有的资源。共生资源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后,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過程中,合作双方共同努力所产生的专用性资源。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程度以其履行责任的表现、社会责任报告中与职业院校合作内容的重要程度、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公布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三个维度进行呈现。
本研究在借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量表基础上,自有资源和共生资源重要性的测量采用自主研制的量表,用Likert5 点量表对企业进行了测量。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经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59和0.984,方差解释率分别为80.4%和83.2%。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二)研究假设
H1:企业提供自有资源的重要性与职业院校提供的自有资源、共生资源的重要性呈正相关,体现出资源的互补性和共生性。
H2:企业提供自有资源的重要性大于院校提供的自有资源的重要性。
H3:企业与院校合作共生的资源重要性大于双方自有资源的重要性。
(三)样本来源
本研究的问卷调研时间从2018年12月1日至31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数据采集形式,共获得了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89个城市1077家企业填答的有效问卷。从其区域、产业、规模、经济类型、所处发展阶段、产品技术来源等分布的结构情况来看,具有较好代表性,见表1。
五、数据分析
(一)资源的重要程度
1.院校提供自有资源的重要性
表2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提供的最重要资源是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毕业生和实习学生,这些资源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生产效益;其次是能够为企业培训和技术研发提供支持的师资、可转化的技术成果以及专用性强的企业员工能力提升课程、技术研发服务和咨询等有助于企业生产和研发能力提升的资源,是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的核心资源;其他为专项资金投入、生产性共享型实训基地、前沿行业信息、社会关系、生产设备等优质资源属于为合作保障性的资源,其重要性次之。
2.企业提供自有资源的重要性
企业提供自有资源的重要性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理念,同时体现其战略行动层面上的行动表现。企业承担相应责任并提供自有资源是基于对职业教育全面了解,对合作伙伴深入认识并对未来合作的共生资源有全面规划后作出的行为选择。在企业提供的资源中,提供就业岗位、实习岗位最为重要,见表3,这与企业希望院校提供的重要自有资源非常吻合,进一步表明,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目的是获得优秀的人才。企业提供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育人环境,技术支持和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关系等,均为职业院校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企业提供专项支持资金和捐赠的重要性明显较低,这也表明,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的战略合作中,会考虑资金投入和公益慈善性捐赠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对双方共生资源的贡献。
3.校企共生资源的重要程度
校企双方的共生资源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维系共生关系的关键。从表4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共生资源是与院校共同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员工。其次是促进当地的就业,为当地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与院校合作促进员工本地化政策实施排在第七位。这两个因素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3.0)》中所述的企业应对政府和社区承担的责任,需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实现。就业是关系民生和国运的大事,而企业生产促进优质就业、充分就业的前提是参与到院校的人才培养中,这是校企合作成效在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以稳就业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根本出发点。此外,教学资源、员工课程、师资、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是企业与院校可持续发展所共同需要的优质资源,将对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产生较大影响。在当前政策框架中,这些资源的产生将为企业带来“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和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减免优惠。因此,参与职业教育将逐渐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版块。同时,企业也更加希望获得更多的上级部门奖励、更多的专项支持以及更多来自外部的激励和肯定,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二)资源依赖性及依赖结构
1.资源互补性
表5数据显示,院校自有资源重要性、企业自有资源重要性以及共生资源重要性显著相关且相关度较高。企业与院校提供的自有资源的相关性,反映出合作双方提供的自有资源之间的互补性,体现了企业与院校对彼此发展相互支撑和助益的促进作用,院校提供的自有资源与企业的需求相契合,是企业跨界协同发展选择与院校合作关系建立的基础。院校与企业的自有资源与校企共生资源的重要性显著相关,说明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与院校在合作过程中生产出适应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成果、优秀教学创新团队以及员工能力提升等共生性资源。院校和企业提供的自有资源越重要,二者合作产生的共生资源就越重要,合作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产生的资源更具有竞争优势。自有资源和共生资源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解释院校和企业的共生共赢关系,共生资源是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战略追求,也是保证合作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由此,假设1得到验证。 2.资源依赖结构
院校与企业提供的自有资源重要性比较。对职业院校和企业提供的自有资源重要性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发现,院校与企业提供自有资源重要程度的差异显著(P=0.000<0.01),见表6,企业提供的自有资源重要性明显高于院校提供自有资源的重要性,假设2得到验证。这体现了校企双方之间不对称性的资源依赖结构,说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资源与企业期待的资源存在偏差,能够很好解释企业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原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作为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选择与自身提供自有资源重要程度相当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追求资源依赖的对称性,是维系校企合作关系稳定的根本因素。因此,促进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育人水平、技术研发能力,加强职业院校自有资源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是未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突破的重点。
校企双方提供自有资源与共生资源重要性比较。将校企自有资源重要性与校企共生资源重要性進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院校自有资源重要性与校企共生资源重要性差异显著,显著性P值为0.000,小于0.01,校企合作共生资源的重要程度显著大于职业院校自有资源的重要程度,见表7。这说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高职业院校的育人水平、提升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进一步说明校企合作过程中资源的共生性和成长性是维系双方紧密合作的根本原因。
企业提供自有资源的重要程度与合作共生资源的重要程度相差不大,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不显著。说明当前校企合作产生的共生资源还不足以符合企业的期待,企业与院校需要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协同治理水平,产生对企业发展更加重要的共生资源,这是产教融合互利双赢的基础。因此,假设3可修改为:实现协同共生的校企合作关系中,企业与院校合作共生的资源重要性大于双方自有资源的重要性。
(三)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1.企业履行责任的程度与职业院校资源重要程度相关性
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职业院校提供资源重要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8,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与院校提供资源的重要性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院校提供的合作资源越重要,企业越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就会越高。同时也说明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优质资源的能力提升,提供的资源对企业来讲重要程度越高,越能够激发企业主动、全面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其中,提供参与生产的实习学生和熟悉企业生产、文化的优质毕业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招生指标三个方面相关度最高,这些因素在短期内能够直接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带来直接收益。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企业提供资源重要程度相关性
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对企业提供资源重要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9,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与企业提供自有资源的重要性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企业履行责任提供的资源对职业院校越重要,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就越深入。其中,提供生产环境,营造带有企业文化的育人环境、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相关程度最高。这是职业院校育人最为需要的资源,可归为育人型资源,也是职业院校办学最希望得到的优质资源,这应当成为企业全面履行职责的首选资源。
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与校企合作共生资源重要程度相关性
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与校企合作共生资源的重要性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0,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对共生资源中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相关系数高于自有资源,其中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排在首位,为提高双方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和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反映了企业履责对培养能够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的教师的支撑作用。提高企业自身声誉、促进当地就业政策、增强行业内话语权以及促进员工本地化政策实施、扩大市场认可度等排在其次,进一步表明企业责任是对为其带来社会声誉提升的关系性资源更为看重。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资源的依赖性和共生性决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选择和程度。产教融合协同共生,实现互利共赢,构建命运共同体,其本质是构建互惠共生的对称性合作关系,以及在合作中实现资源的整合和能力再造。在企业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中,企业最关注的是能够为其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
第二,企业与职业院校自有资源的互补性是校企合作建立的基础,也是其共生发展的前提。企业更愿意选择能够为其自身发展提供有利资源、产生重要资源的合作伙伴,以实现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进而在行业领域内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这对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和生产优质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校企自有资源的成长性决定了合作关系的稳定程度,也是推动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在当前合作关系中,资源的互补性较高但成长性不足,需要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协同研发和社会服务中不断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组织优化和再造能力。
第四,校企之间资源依赖的不对称性为企业的伙伴选择和行为表现提出挑战。企业会对院校进行定位和战略设计,对资源互补性高的职业院校,企业会主动采取行动以减少依赖中的不对称性,为院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能力和治理水平,成为企业优秀的合作伙伴。将非对称性依赖关系优化为对称性依赖的合作关系,能够推动双方从非对称性共生走向对称性互惠共生。
(二)展望与建议
第一,提高院校专业建设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校企之间资源依赖结构优化。职业院校应精准定位产业链需求,构建专业群,提高自身的专业建设能力和治理水平。积极整合优质资源,推动组织内部相近性要素的集成化集聚,提高与外部产业链的适应程度,打造专业集群的课程供应链,优化课程模块的结构逻辑,提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有效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不断提升院校优质资源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三教”改革,构建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教师创新团队和实训基地、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等,为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助推和引领产业发展实力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增强企业整合资源和资源生产能力,提升企业成长性资源配置效率。企业应注重提升优质资源的整合、生产和配置能力,积极响应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与培育的内涵要求,加强企业内部治理水平,提高资源生产和转化能力,通过参与办学、协同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在高质量人才培养、创新型技术研发、高效率成果转化以及精准化社会服务方面与职业院校进行协同合作,以获得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实现更多技术技能积累,推动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供应链升级,促进教育与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術、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全面对接和高效配置。
第三,构建区域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产教融合资源的共生共进。不同形式的合作模式反映了院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依赖程度和依赖结构,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将促进产业与教育的组织间关系产生更多的新型组织形态。在区域和行业领域内,将产业链、教育链优质要素的融合互补优势进行集成,在资源依赖关系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全要素的一体化合作,以集群特色推动系统可持续发展,共同打造相互依赖、共生共进的创新网络和技术技能积累群体[6]。形成产教融合供应链,构建区域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将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资源的共生共进。
第四,深挖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内涵,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承担”的阶段,从履行有约束力的法律责任、有爱心的慈善责任到履行伦理责任、经济责任,作为战略选择,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与职业院校成为命运共同体,最终走向共生发展、协同共赢。这个过程需要教育与产业在人才培育、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培育支撑人力资本提升、技术成果创新、社会服务升级的要素,生产出彼此离不开、作用不可替代的优质共生资源,实现校企之间资源的依赖与共生,打造资源成长型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内涵,整体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协同共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Pfeffer, J., and Salancik, G.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8.
[2]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3-36.
[3]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99-120.
[4]王卓君,赵顺龙,陈同扬.中国大学外部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5.
[5]申富平,袁振兴.论企业社会责任的资源依赖性及其配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50-54.
[6]霍丽娟.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38-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4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