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本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前三分钟”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前三分钟”是一节课的开端,学生从下课休息的闲散中过渡到课堂的认真紧张氛围中,这时候由学生自己来担任“小老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由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发现音乐的美妙,音符的美妙、节奏的美妙;由学生之间通过探究发现歌曲之美、舞蹈之美、乐器之美;由学生之间通过讨论评价出音乐表演之美、言语之美、形态之美;让每个学生自己喜爱上音乐、自己有了发现美的眼睛,进而提升全体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这样的课堂是否是学生喜爱的,它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都须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生本理念的教育内涵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教学结构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科学自主,不教而教。教学的核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为生命奠基。生本教育指出:人本能天生就爱学习,但人最不喜欢强迫式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学者”而不是“纤夫”。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音乐;课前三分钟;实践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地位问题已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20世纪90年代教育家何克抗提出建构主义,被誉为“革命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知识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理论上与生本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并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基本形成了共识。而在教育实践中,理论要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基于这种背景,华南师范大学科教院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在1999年提出了“生本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其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来寻求、分析、解决问题,把可以自行解決的教学内容完成。作为一名一线音乐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及小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能力,通过培养音乐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等来使学生有阶段性地提升音乐综合能力,从而使生本理念落到实处。
一、课前三分钟实施的背景
一直以来,传统的音乐课堂以教师的讲授、教唱为主,学生听唱、跟唱、学唱等环节为辅。这样的安排始终是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容易丧失对音乐课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的参与和体验也使得学生减退上课的积极性。如何在音乐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环节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在教学方法上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运用“生本理念”构建小学音乐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课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主动的学习探究者。
二、课前三分钟实施的意义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课前三分钟”的实践运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构建良好轻松的课前环境,由此来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课前三分钟其创新之处在于以点带面,具有传统课堂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创新性,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课前三分钟通过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音乐元素带进课堂,进行分享并研究探寻音乐教材中影响学习的诸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三、课前三分钟实施的目标
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应用活动,才能够最终被理解,同时学生应是知识的建构者,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答案,这一点符合新课改的标准,也是此次实践研究的总目标。如何将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充分高效地利用起来,与音乐歌唱、舞蹈、欣赏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我效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让学生在学生主持、自我展示、学生评议等环节中表现自己满意的一面?这是此次实践研究的重点。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形成系统高效的教学模式是此次研究的最终目标。
四、课前三分钟实施的内容
1.以生本理论为支撑,在实践研究中找到课前三分钟最优化设计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生灵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究,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和指导,在生本理论指引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开发学生的潜能,打开学生的音乐世界,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思维的碰撞,产生情感的共鸣。发现并探讨出安排合理、有实效、有意义的课前三分钟活动。
2.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生本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音乐综合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课前三分钟出现的问题,分析成因并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记录课前三分钟开展前后学生的区别,记录并分析成因,践行生本理论的实效性。通过课前三分钟活动,提升学生表演能力、组织能力、演唱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
五、课前三分钟具体实施过程
环节一: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是负责活动的起承转合,主持人的语言、形体都对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能够快速集中,有着重要意义。主持人一般为两人,在每个环节开始的时候进行有效的铺垫,在活动结束时为活动内容进行实时总结,并带领学生做一些练声和节奏活动,这就需要主持人有一些组织和领导能力,对于平时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锻炼也是小小的挑战。只要学生能够将语言很好地表达就都可以,老师在这里应站在教室的最后方,将教室的主体都交给学生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不打断,给予学生较大的权限。
[教学实例1]——课前三分钟活动片段 主持人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和××主持课前三分钟。
主持人2:今天课前三分钟的第一项是才艺展示。
主持人1:刚才××同学为我们展示的歌曲好听吗,让我们再一次为他鼓掌,感谢他带来的精彩表现。
主持人2:今天课前三分钟的第二项是练声活动。
主持人1:请你一起和我做柯尔文手势。
主持人2:do是鹿是小母鹿,re是金色阳光,mi是我,是我自己,fa是奔向远方,so是穿针引线,la是音量和传递……
主持人1、2:同学们,今天的课前三分钟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环节二:才艺展示
才艺展示的内容:才艺展示的内容要求比较宽泛,可以是歌唱类、舞蹈类、音乐故事类等有关于音乐的才艺。表演的形式也不做太多局限,可以是一个人表演,也可以携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表演的时间要严格控制,歌曲演唱可以演唱一段精华部分,舞蹈也是跳其中一段等,要求时间把控好,真正做到课前三分钟就能够结束。
才艺展示活动的顺序方面:一开始进行才艺展示,建议班干部开始带头,老师加以指导,务必开个好头,引起学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做到不怯场,不把表演当负担。后期的表演顺序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定,由表演者来选择下一期的表演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到以生为本。
才艺展示活动的评价方面:对于才艺展示活动,及时有效的评价也很有必要,在主持人做了阶段总结后,可以由老师进行公正的评价,也可以将点评環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评价,这样同学们对于表演的优劣能够更加直观和印象深刻。
才艺展示活动的教师方面:才艺展示活动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究,教师在这里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和记录者。关注学生音乐表达,实时记录每一个学生的表演内容,以此来了解学生的音乐世界,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设计。
[教学实例2]——才艺展示活动片段
学生: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进行才艺展示,我将邀请我的好朋友一起表演《沙漠骆驼》。
学生王×、李×演唱前两句,学生赵×、张×演唱后两句。
四个学生齐唱说唱的部分,并用手打节奏。
全班一起打节奏跟着演唱,形成了全班大联唱。
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才艺展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环节三:练声及节奏训练活动
这个环节依然由主持人带领进行,不同的是在这个环节的内容设置上由于学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练声活动和节奏训练,因此教师还要多加指导,可以提前和主持人沟通商量,在每次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只选择进行练声或者节奏其中一项,以保证不要超时。
在练声活动的内容中,应设置简单,易操作,建议前期可以运用教师在之前课堂上使用过的一些方法,比如:柯尔文手势、舌头操、运用元音演唱简单的音阶或者简单的练声歌曲等等。后期学生对这些掌握熟练时,可以加入双声部的训练,由两位主持人一人带领一半学生,运用柯尔文手势,带领学生演唱和声音程,可以从单音开始,然后加入反向行进的音阶等等。
在节奏训练活动中,应贴合教材,提前和主持人沟通,使主持人做到心中有数,再带领学生进行相应节奏训练,前期可以是简单的模仿,长短以四个小节为宜,后期可以是卡农形式、双声部形式等等。节奏的训练也可以由学生恒拍打底,由主持人手持响板或者三角铁等小乐器打击出其他节奏型。总之,节奏训练要小而精,争取持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节奏感。
[教学实例3]——练声活动片段
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现在请和我一起进行练声。
主持人:请同学们演唱1,并重复循环。
当学生演唱成型后,主持人加入自己的声部。
主持人:
这样就形成了简单的二声部练声歌曲。
主持人:今天的练声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实例4]——节奏活动片段
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进行节奏小游戏。
主持人:请你像我这样做(主持人依次拍肩膀、拍胳膊、拍胯部、拍腿部)。
(学生模仿)
主持人:现在请你在我的第二组动作时开始你们的第一组动作。
主持人和学生的动作形成一个不同层次的节奏。
主持人:今天的节奏训练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前三分钟活动是一项长期训练的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提升音乐课堂实效性。以学生为主体,使之切实感受到课前三分钟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以生本理念为支点,不断创立出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创建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