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学科知识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另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入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不可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优秀文章的鉴赏,体会作者对文字的高超应用、表现能力以及领会文字表现出来的各种意境、人物美。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适合审美教育的方面,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审美教育
   教育家赞可夫说:“人与生俱来就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审美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需要目标明确地工作来培养。”也就是说,审美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审美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学校承担的育人功能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观念里审美教育应该主要通过一些艺术学科,比如美术、音乐等来开展,这种肤浅、表面化的认识导致学校教育长期忽视了其他学科审美教育的功能。其实,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课程,相比其他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因为语文本身内容包罗万象,通过语言表现人类社会的各种美丑、善恶,这些都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苏灵扬同志曾说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意义可能胜过中小学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课、美术课。”语文这一学科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很有优势的。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在《乡村教师》创刊宣言中提出,人仅仅满足身体上的饥饿需求是不够的,还要追求灵魂上的审美,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指出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他又提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学校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育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另外,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也是必然要求。
   审美教育通常称为美育或美感教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丰富素材,包括:美的人格、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以及大自然的美,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从语文教材中挖掘美育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开展美育教育,让学生在吟咏诵读、品词品句、分析想象中得到美的陶冶,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他们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体会文字语言的应用、表达之美,提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
   1.在诵读、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文字表现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朗诵、诵读和背诵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优美文字表现出来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应用、表现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古诗词、童话故事、散文等都是经过无数次多方面考虑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里面多是国内外、历史上以及现代、当代文学史上文坛巨匠的名家、名著原文节选、改编等等。语文教材针对特定各年龄段小学生来说都是珍贵的文学宝库,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的认真学习,就像为学生打开文学宝库的大门一样,学生可以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文坛中是什么样的角色?他其他的作品都有哪些?他的作品对当时文坛的影响力是什么?等等。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文章:《落花生》的时候,学生可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而激发学生对作者处于什么样的年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兴趣,对作者所处的年代、社会背景大概了解后,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一些作品,看他的其他作品都是否和课文节选是一样的风格,激发学生打开文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中,为语文学习积累素材,提升学生整体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所以,教师要安排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多朗诵以及背诵,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文学艺术的大门,自主走进文学殿堂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
   2.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丰富学生想象力,帮助學生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实现了网络电脑自动化办公,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教学电子课件,而网络资源逐渐成为现代教学模式的常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短片、帮助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中的形象、意境有了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学生对美好形象、优美意境以及美丽风景等美好事物的创造灵感。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三首:《山行》《赠刘锦文》以及《夜书所见》的时候,教师可在网络上搜集描述这三首古诗意境、思想的画面、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教师可在展示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比如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诵几遍这三首古诗,在大概理解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后,教师为学生同时展示描绘这三首古诗意境、场景的图片和视频动画,在展示过程中要去掉能看出诗词内容的部分,即让学生在不知道画面展示的是哪首诗的意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欣赏,之后让学生对这三首古诗和三套描述意境的画面一一对应,看学生能否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古诗各自关联意境对号入座,通过这个小游戏教师能轻松掌握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并且把古诗词描绘的优美意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将学生脑海中对诗词描绘的意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纠正因为自身对诗词理解力及经验积累有限等原因造成的古诗词意境理解出现的偏差,引导学生完成对古诗词的正确理解。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古诗词语言表现美和图片、视频直观形象美间的互相转化和渗透,实现了对学生整体审美能力的提升。    3.与美术、音乐相结合,学科渗透综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时候,《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段非常生动、活泼、形象的童话故事,里面有一对蟋蟀,分别是青头和红头,他们有一次在草地上捉迷藏的时候,红头很不幸被一头在吃草的牛带入嘴中,进而进入了牛的肠胃,青头发现自己同伴被牛生吞了进去,想尽各种办法帮助红头从牛身体里逃出来,最终,在青头机智和勇敢的帮助下,红头逃出了牛的身体。学生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脑海中会出现这个故事中描述的生动画面:如青青的草地、两只调皮又可爱的蟋蟀小朋友,以及高大憨厚的老黄牛……教师可在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根据文章的故事发展情节,选取一个片段,让学生把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红头、青头还有牛在本上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中要包括自己通过阅读寓言故事想象出来的三个主角形象,以及他们在当时选定情景下各自的神态、表情、动作等。教师让学生把脑海中主人公在纸上描绘出来,实现了把脑海中的形象物化纸面上很好地掌握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语文教学加入绘画,学科交叉、渗透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文字美转化成直观图案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文章《听听,秋的声音》的时候,教师可在网络上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素材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直观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秋的声音”,帮助学生理解这首现代诗中描绘的秋天意境,丰富学生对美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从听觉、视觉以及文学造诣三方面刺激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结论
   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育不是一般的科学知识的教育,而是一种与审美和美感有密切关系的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备的教育。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自觉、系统地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入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让学生对教材文章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文字应用、文字之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与美术、音乐相结合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去感知美、想象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崔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國科技博览,2015(31).
   [2]何新旺.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J].小学生(下旬刊),2017(9).
   [3]唐亮.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16(18).
   [4]任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6(24).
   [5]李娜.感知美 想象美 创造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6(7).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9353.htm